一、病原诊断
根据动物寄生虫生活史的特点,从发病动物的血液、组织液、排泄物、分泌物或活体组织中检查寄生虫的某一发育虫期,这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广泛用于动物寄生虫病的诊断。但是病原学诊断方法检出率较低,对轻度感染常反复检查,以防漏诊。对于在组织中或器官内寄生而不易取得材料的寄生虫,如异位寄生,其检出效果不理想,须应用其他诊断方法。
(一)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寄生虫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多种寄生虫寄生于动物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也有一些寄生虫寄生。寄生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寄生虫均通过粪便排出其下一阶段虫体。虫卵、卵囊和幼虫是其常见的排出形式。在虫体因各种原因(驱虫、虫体自然排出等)不再继续寄生时,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检查粪便,可以确定是否感染寄生虫以及感染虫种。通过虫卵计数还可进一步确定寄生虫的感染强度。
1.直接涂片检查
镊取粪便,与50%甘油水溶液或清水1~2 滴混合滴于载玻片上,用牙签或火柴棍挑取黄豆粒大小的粪便加入其中。与之混匀后,剔除粗粪渣,涂抹均匀,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直接涂片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既可以直接检查虫体,又可以检查虫卵。由于被检查粪便数量少,病原检出率不高。
2.虫卵浓集检查与分离
为提高寄生虫虫卵检出率,常将分散在粪便中的虫卵集中起来,再进行检查。分别有漂浮集卵法、沉淀集卵法、麦氏计数法3 种。漂浮集卵法是利用虫卵和粪渣中其他成分比重的差别,将虫卵集中。应用比重比虫卵大的溶液,常用饱和盐水,使线虫卵、绦虫卵和球虫卵囊等浮于液体表面,取液面虫卵进行检查,可大大提高检出率。其具体方法是取适量(5~50 g)粪便置于100~500 mL 烧杯中,压碎,加入少量饱和盐水,搅拌混匀,再加入10~20 倍饱和盐水,用金属筛或纱布过滤,去粪渣,滤液静置20~30 min,用直径0.5~1.0 cm 的金属圈蘸取表面液膜,抖落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镜检。操作时,为了加快速度,可将过滤液以1 500~2 000 r/min 离心5~10 min,蘸取表面液膜进行检查。漂浮法除了用饱和盐水溶液外,还可选用次亚硫酸钠饱和液、硫酸镁饱和液、硝酸钠饱和液、硝酸铵液、硝酸铅液等。检查比重较大的虫卵时,如棘头虫虫卵、猪肺线虫虫卵及吸虫卵时,需用硫酸镁、硫代硫酸钠等饱和溶液。沉淀集卵法是取粪便5~10 g,加适量水,搅拌均匀制成混悬液,用金属筛或纱布过滤,去除粪渣,过滤液静置15 min 或3 000 r/min 离心10 min,弃去上清液,重复操作,直至上层液体较为透明,最后弃去上层液体。取沉淀物于载玻片上,镜检,进一步确定虫种类型。麦氏计数法是临床诊断中需要对粪便中虫卵进行计数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虫卵计数,可以判断动物的感染强度。该方法是将虫卵集中于计数室中。麦克马斯特计数板构造较简单,其计数室精确,适用于被饱和盐水漂起的各种虫卵。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收集到的粪样搅拌均匀,取2 g 放入烧杯中,先加入10 mL 清水,搅匀,再加饱和盐水50 mL,充分混匀后,立即吸取混悬液注入麦氏计数室,静置1~2 min,显微镜下计数1 cm × 10 cm × 0.15 cm 计数室内虫卵数。由于每室混悬液等于0.15 mL,结果乘以200,即为每克粪便虫卵数。通常计数2 个计数室,取其平均值。
3.毛蚴孵化法
常用于分体吸虫的鉴别。分体吸虫卵内的毛蚴在适宜条件下很快孵出,且基本上在水面下按直线运动,利用这一特性即可做出初步诊断。具体操作是取被检粪样30~100 g(牛100 g),先经沉淀集卵法处理。将最后一次洗粪的沉淀倒入500 mL 烧瓶内,加温清水(不能用食盐水,自来水需脱氯处理)至瓶口,置22~26℃孵化,在1 h、3 h、5 h 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并记录。孵化时应有一定的光线射入。若见水面下有白色点状物做直线运动,即为毛蚴,但还需与水里的一些原虫,如草履虫、轮虫等相区别,必要时吸出在镜下观察。毛蚴呈前宽后窄的三角形,前端有一突起。气温高时毛蚴孵出迅速,在沉淀处理过程中要严格掌握换水时间,以免换水时弃去毛蚴造成假阴性结果。
4.粪便幼虫的培养、分离与鉴定
有些寄生虫,如圆线虫目所属线虫种类多,其虫卵形态相似,很难区别,为了区别这些线虫的种类,常将含有虫卵的粪便加以培养,待虫卵发育为幼虫时,再检查幼虫,根据幼虫形态上的差异加以鉴别。常用的方法是在培养皿底部放一张滤纸,将欲培养的粪便加水调成硬糊状,塑成半球形,放在皿内的纸上,使半球形粪球的顶部略高出平皿的边沿,加盖时与皿盖相接触。将此皿置于25℃温箱中,注意保持皿内湿度(底部垫纸要保持潮湿状态)。7 d 后,多数虫卵可发育成第三期幼虫,并集中于皿盖上的水滴中,将幼虫吸出置于载玻片上,镜下观察、鉴定。另一种方法是贝尔曼法,常用于分离线虫,适用于从组织内分离幼虫,如肝、肺等组织内的幼虫,但需将组织剪碎。取粪便15~20 g,放在漏斗内的金属筛上,漏斗下接一短橡皮管,管下再接一小试管,将粪便放漏斗内网筛上,加入40℃温水至淹没粪球为止,静置1~3 h。此时大部分幼虫游走于试管底部,移走底部小试管,取其沉渣,镜检。
5.粪便中虫体分离与鉴定
寄生于消化道的多种寄生蠕虫,有时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大型虫体肉眼很容易观察,如蛔虫、莫尼茨绦虫、马裸头绦虫等。小型虫体肉眼不易观察,如捻转血矛线虫、奥斯特线虫、类圆线虫等。为了提高粪便中寄生虫的检出率,一般采用粪便淘洗法来分离粪便中的虫体。具体方法是将粪便用水稀释10~20 倍后,选用黑色浅盘,逐次取适量粪水混合液,最好在日光下检查,发现虫体时,用挑虫针挑取虫体,放入事先备好的清水中,再移入70%乙醇中保存。检查时对易于辨认虫种可肉眼观察。
6.测微技术
各种虫卵和幼虫一般有较为固定的大小,对虫卵或幼虫的大小进行测量,可作为确定某一种虫卵、幼虫及成虫的重要依据。虫卵和幼虫测量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需用特殊的装置——测微尺。测微尺分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2 尺配合使用。目镜测微尺是一块圆形玻璃,中心刻有一尺,长5~10 mm,分成50~100 格。每个所代表的实际长度因不同物镜的放大率和不同镜筒长度而异。镜台测微尺是在一块载玻片的中央,用树胶封固一圆形的侧微尺,长1~2 mm,分成100 或200 格。每格实际长度为0.01 mm(10 μm)。用目镜测微尺测量虫体大小时,必须先用镜台测微尺核实目镜测微尺每一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具体使用方法是将一侧目镜从镜筒中拔出,旋开目镜下面的部分,将目镜侧微尺刻度向下装在目镜的焦平面上,重新把旋下的部分装回目镜,然后把目镜插回镜筒中。将镜台侧微尺刻度向上放在镜台上夹好,使侧微尺分度位于视野中央。调焦至能看清镜台侧微尺的分度。小心移动镜台侧微尺和转动目镜侧微尺,使2 尺左边的一直线重合,然后由左向右找出2 尺另一次重合的直线。
纪录2 条重合线间目镜侧微尺和镜台侧微尺的格数。计算目镜侧微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目镜尺每格所代表的实际长度=(2 重合线间镜台测微尺的格数/2 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的格数)×10 μm,取下镜台侧微尺,换上需要测量的玻片标本,用目镜侧微尺测量标本。
(二)体表虫体分离与鉴定
寄生于动物体表的寄生虫主要有蜱、螨、虱等,肉眼观察和显微镜观察相结合即可鉴别。
1.蜱
寄生于动物体表,个体较大,肉眼观察即可发现。
2.螨和虱
有些螨和虱个体较小,常需刮取皮屑或皮肤组织于镜下检测。刮取皮屑的方法非常重要,如检测疥螨和痒螨,应选择患病皮肤与健康皮肤交界处。刮取时先剪毛,取凸刃小刀,在酒精灯上消毒,使刀刃与皮肤表面垂直刮取皮屑,直到皮肤轻微出血。在野外采样时,为了避免风吹走皮屑,可在刮刀上先蘸取一些水或5%甘油溶液,使皮屑粘附在刀上。将刮下的皮屑集中于培养皿或试管中,带回实验室检查。如检查蠕形螨时,可用力挤压病变部,挤压出毛囊液或脓肿液,置于载玻片上观察。将刮取物或挤出的毛囊液与脓肿液置于载玻片上,滴50%甘油溶液,镜检。为了提高螨和虱的检出率,可采用浓集法。先取较多的病料,置于烧杯或试管中,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夜(如急需检查,可在酒精灯上煮数分钟)使皮屑溶解,虫体自皮屑中分离出来,待其自然沉淀(或以2 000 r/min 离心沉淀5 min),虫体即沉于管底,弃去上层液,吸取沉渣检查。还可将病料浸入40~45℃温水中,置恒温箱中,1~2 h将其置于玻璃上,解剖镜下检查。活螨在温热的条件下从皮屑内爬出,集结成团,沉于水底。还可将刮取到的病料放入培养皿内,加盖,将培养皿置于40~45℃水浴锅10~15 min,翻转培养皿,虫体与少量皮屑粘附于皿底,大量皮屑则落于皿盖上,取皿底沉淀物检查。
(三)生殖系统寄生虫分离与鉴定
寄生于家畜生殖道的寄生虫主要有牛胎儿毛滴虫和马媾疫锥虫。
1.牛胎儿毛滴虫的鉴定
寄生于患病母牛的阴道与子宫分泌物、流产胎儿羊水、羊膜或第四胃内容物中,也存在于公牛的包皮鞘内,采取以上这些部位的病料进行虫体检查。从母畜体内采集到的病料为阴道分泌的透明黏液,从阴道内直接采取。用一根长45 cm、直径1 cm 的玻璃管,在距一端12 cm 处,弯成150°角,消毒备用。使用时将短臂插入家畜阴道,另一端接一橡皮管并抽吸,少量阴道黏液即可吸入管内。取出玻管,两端塞以棉球,带回实验室检查。公畜包皮冲洗液的收集要先准备100~150 mL 30~35℃生理盐水,注入公畜包皮腔,用手指捏紧包皮口,按摩包皮后部,放松手指,将液体收集于广口瓶中检查。流产胎儿的样品采集主要是取流产胎儿的第四胃内容物、胸水或腹水检查。检查时将病料尽快放到载玻片上,防止材料干燥。被检物为浓稠阴道黏液时,用生理盐水稀释。羊水或包皮洗涤物先以2 000 r/min 离心5 min,取沉淀物制片检查。检查活动虫体标本无需染色,在镜下可见长度略大于白细胞,能清楚地看到波动膜,有时还可见鞭毛,虫体内部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强折光性核。观察到波动膜常作为被检虫体与其他一些非致病性鞭毛虫、纤毛虫形态鉴别的依据,也可将样品固定,用吉姆萨染色或苏木素染色后镜检。
2.马媾疫锥虫的分离与鉴定
主要是采集浮肿部皮肤或丘疹抽出液、尿道及阴道黏膜刮取物作为检查材料,黏膜刮取物中最易检出虫体。用注射器抽取浮肿液和皮肤丘疹液。为防止吸入的血液发生凝固,可在注射器内先吸入适量2%柠檬酸生理盐水。采集阴道黏膜刮取物时,先用阴道扩张器扩张阴道,再用长柄匙在其黏膜有炎症的部位刮取。刮取时稍用力,使刮取物微带血液,此法易于检到锥虫。采集公马尿道刮取物时,先将马保定,左手伸入包皮内,以食指插入龟头窝中,缓缓用力以牵出阴茎,用消毒的长柄锐匙插入尿道内,刮取病料。采集的病料加适量生理盐水,置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压滴标本进行检查,也可制成抹片经吉姆萨染色后镜检。
(四)血液和组织内虫体分离与鉴定
寄生于组织、腹腔、心血管系统的丝虫目线虫微丝蚴和寄生于血液内的原虫,病料采集和检查方法基本相似。
1.血液内虫体的分离与鉴定
自动物耳静脉或颈静脉采血(其中加抗凝剂),将血液滴在洁净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与之混合,盖上盖玻片,立即在镜下用低倍镜检查。发现有运动的可疑虫体时,再换高倍镜检查。由于虫体未染色,采用暗视野或弱光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也可按常规方法制成血片,吉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油镜下观察,确定病原种类。血液中的虫体较少时,以上方法易漏检,为提高检出率,可将虫体浓集后检查,采集抗凝血6~7 mL,以500 r/min 离心5 min,使大部分红细胞沉降,而后将含有少量红细胞、白细胞和虫体的上层血浆移入另一离心管中,添加一些生理盐水,以2 500 r/min 离心10 min,取沉淀物制成抹片,吉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检查。此法最适于伊氏锥虫病和梨形虫病的鉴定。另外需要对血液中的微丝蚴进行浓集检查时,将血液采集到离心管中,加入5%醋酸溶液以溶血,待溶血完成后,离心并吸取沉淀检查。
2.组织内虫体的分离与鉴定
有些原虫寄生于动物身体的不同组织内,一般在死后剖检时,取一小块组织,以其切面在载玻片上做成抹片、触片,或将小块组织固定后制成组织切片,染色检查。抹片或触片可用瑞氏染色或吉姆萨染色后镜检。接下来介绍几种常见的组织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方法。家畜泰勒虫病,常见病畜局部体表淋巴结肿大,如果早期诊断,可取淋巴结穿刺物进行镜检,以寻找病原体。先将病畜保定,局部剪毛、消毒,右手将肿大的淋巴结稍向上方推移,并用左手固定淋巴结。用粗针头的10 mL 注射器刺入淋巴结,抽取淋巴组织,拔出针头,将针头内容物推挤到载玻片上,涂成抹片,固定、染色、镜检,可以找到柯赫氏蓝体(石榴体),即可初步确定病原。家畜弓形虫病,可在病死动物多种组织的涂片、触片或切片中发现包囊和速殖子。生前诊断可抽取腹水,检查是否有滋养体存在。将家畜侧卧保定,穿刺部在白线下侧脐的后方(公畜)或前方(母畜)1~2 cm 处,穿刺部位消毒,将皮肤推向一侧,针头以略倾斜的方向向下刺入,深度2~4 cm,针头刺入腹腔时会感到阻力骤减,即有腹水流出,收集腹水,将腹水直接涂片或用离心后的沉淀物涂片,瑞氏染色或吉姆萨染色后镜检。家畜旋毛虫病,旋毛虫的幼虫寄生于多种动物的横纹肌中,肌肉中旋毛虫的检查是肉品卫生检验的重要项目,传统的方法是镜检法,但直接镜检漏检的可能性较大,可采用消化法分离获得更多幼虫以提高检出率。镜检法是取膈肌肉样0.5~1 g,剪成3 mm × 10 mm 的小块,用厚玻片压紧,放显微镜下检查。消化法是取肉样100 g,搅碎或剪碎,放入3 L 的烧杯,加入10 g 胃蛋白酶,溶于2 L 自来水,加入25%盐酸16 mL,放一磁力棒搅拌,置于44~46℃的磁力搅拌器上,30 min 后,将消化液用180 μm 的滤筛滤入一2 L 的分离漏斗,静置30 min,倒出40 mL 液体于另一个量筒内,静置10 min,吸去30 mL 上清液,加入30 mL 水,摇匀,10 min 后再吸去30 mL上清液,剩下的液体倒入一个带有格线的平皿内,镜检。
(五)动物接种法
有些寄生虫从动物体内采集的病料中不易被检查到,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验进一步分离病原,进而确定病原。此方法多用于动物原虫的分离、鉴定。
1.伊氏锥虫
实验动物可用小鼠、大鼠、豚鼠、兔或犬。一般选用小鼠。用患病动物的抗凝血作为接种材料,全血采集后要在2~4 h 接种完毕。接种量为0.5~1 mL,经腹腔或皮下接种。接种后的小鼠要隔离饲养并经常观察。病料中的含虫量较多时,接种后1~3 d 即可在小鼠的外周血液中查到锥虫;病料中的含虫量较少时,发病时间可能延后,接种后需至少观察1 个月,也可在接种后第三天采被接种小鼠的血液0.5~1 mL,接种于另一只小鼠,如果患病动物体内有锥虫寄生,盲传3 代后,即可在接种小鼠外周血内检出虫体。
2.马媾疫锥虫
一般的实验动物不能感染马媾疫锥虫。可将病畜的阴道刮取物与无菌生理盐水混合,接种于公兔的睾丸实质中,每个睾丸的接种量为0.2 mL。如有马媾疫锥虫存在,经1~2 周即可见兔的阴囊、阴茎、睾丸,以及耳、唇周围的皮肤发生水肿,并可在水肿液内检出虫体。
3.胎儿毛滴虫
采集病牛阴道分泌物或包皮冲洗液,接种于妊娠豚鼠的腹腔内,如果病料中含有毛滴虫,在接种1~20 d 可以使妊娠豚鼠发生流产,在其流产胎儿的消化道和胎盘里可查到大量毛滴虫。
4.弓形虫
多种实验动物皆可感染弓形虫,一般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采集急性死亡动物的肺、淋巴结、脾、肝或脑组织,以1∶5 的比例加入生理盐水制成乳剂,并加适量青霉素和链霉素以控制杂菌感染。吸取乳剂0.2 mL 接种于小鼠腹腔,如病料中含虫量大及虫株致病性强,小鼠在3~5 d 发病。病鼠被毛粗乱,食欲消失,腹部膨大,有大量腹水,病程4~5 d。抽取病鼠或病死鼠腹水,取沉渣制作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滋养体,如病料中含虫量少或虫株致病力弱,可进行3 代盲传,待出现大量腹水时进行检查,确定病原。
(六)动物剖检法
对死亡或患病动物进行剖检,在动物体内检出寄生虫是鉴定病原最准确的方法。收集剖检动物体内的全部寄生虫,对于寄生虫鉴定具有重要意义。有时对全身各脏器进行检查,有时只对某一器官、某一系统或某一种寄生虫进行检查,一般采取全身剖检法。
1.检查顺序
为全面收集、检查动物体内外的寄生虫,在动物死亡或扑杀后,一般按以下顺序进行观察、采样,必要时收集虫体。首先采集血液,制成血片,染色检查,观察血液中有无寄生虫;仔细检查体表,观察体表各部位是否有寄生虫;剥除全皮,观察皮下组织中有无虫体寄生;打开胸腔和腹腔,收集胸水、腹水检查;依次取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脑、眼、心脏等进行检查。
2.各脏器的检查
(1)消化系统
消化管各段相连,取出前要将肠管两端进行双结扎,防止内容物流出。先将附着其上的肝、胰取下,再对食管、胃、小肠、大肠分别双结扎后分离,再分别放在不同的容器中待检。先剖开食管,检查食管黏膜下有无虫体寄生,要注意有无筒线虫和纹皮蝇幼虫(牛);犬食管内壁是否有狼旋尾线虫寄生并引起相应病变。再分别剖开胃和各肠段,加水将内容物洗入水中,仔细检查洗净的胃、肠黏膜上是否附着虫体,并用小刀刮取胃、肠黏膜,将刮取物置解剖显微镜下检查。冲洗物要多加生理盐水,反复多次洗涤、沉淀,待液体清净透明后,分批取少量沉渣,洗入大培养皿的清水中,先后在白色和黑色的背景下寻找虫体。将发现的虫体仔细挑出,洗净后放入70%乙醇中暂存,留作进一步检查或制作标本。肝和胰分别沿胆管或胰管剪开,检查其中是否有虫体,再将肝、胰组织撕成小块,用贝尔曼法分离虫体。
(2)呼吸器官
剪开鼻、喉、气管、支气管查找虫体,刮取气管黏膜,刮下物在解剖显微镜下检查,肺组织也可用贝尔曼法分离其中的虫体。
(3)泌尿器官
切开肾,肉眼检查肾盂,再刮取肾盂黏膜检查,然后将肾实质切成薄片,压于2 个玻片之间,在放大镜或解剖显微镜下检查虫体。剪开输尿管、膀胱和尿道,检查其黏膜,注意观察黏膜下有无包囊。收集尿液,用反复沉淀法处理后检查。
(4)生殖器官
切开并刮下黏膜,压片检查。怀疑有马媾疫锥虫和牛胎儿毛滴虫时,涂片染色后镜检。
(5)脑
肉眼检查有无多头蚴,再取可疑部位的脑组织切成薄片,压片检查。
(6)眼
结膜和结膜腔以刮搔法处理检查,剖开眼球,将前房水收集于皿中,在放大镜下检查。
(7)心脏和主要血管
剖开将内容物洗于生理盐水中,反复用沉淀法检查。
(8)膈肌
主要检查旋毛虫,用镜检法和消化法进行检查。
在上述各部位检查中发现虫体,及时采集,放入70%乙醇中暂存,需详细记录,记录卡上要写清楚虫体来源,如动物来源、部位、采集时间、采集地点等,以备进一步检查或制作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