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体解剖技术
病理学属于形态学科,其主要研究手段是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对病死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大体解剖观察主要运用肉眼及放大镜、量器等辅助工具,对各器官组织形态及其病变特征(大小、形状、重量、颜色、质地、切面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此方法简便易行。大体解剖技术是对有典型及示病性病变的发病或死亡动物进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动物疫病诊断中具有特殊且无可替代的作用。大体剖检后,可以直接观察各器官、组织的病变,做出初步诊断,同时还可以全面采集检测所需的脏器样品,为进一步诊断动物疫病提供重要的科学材料。
(一)注意事项
剖检前仔细询问、了解动物发病流行的基本情况,其中包括临床发病、治疗、死亡等要素,提前准备各类剖检器械及药品。主要用具有刀剪、镊、锯等;药品有消毒液来苏儿、新洁尔灭、碘酊等;固定液有酒精、福尔马林等。地点的选择,最好在室内,消毒控制;野外人畜少到,高处远离水源,就地掩埋。病死动物能否剖检,要排除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止尸体搬运过程中的扩散。剖检中还需注意个人防护、防护用品的准备、皮肤有无伤口等。取材时动作要轻,防挤压等人为变化。剖检后要对场地、废弃物和解剖用具消毒处理等。
(二)大体剖检
全面系统剖检病死动物时,要按一定的方法和顺序进行。常规要求剖检时根据不同的动物、不同的疫病规律性,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剖检方法和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采用的剖检顺序首先是体表检查,包括营养状况、皮肤被毛、天然孔、可视黏膜等。其次是内部检查,主要是皮下、胸腹腔等检查。最后是内脏器官的取出和检查(腹腔、胸腔、盆腔、颅腔、口腔和颈部、鼻腔、肌肉关节、骨和骨髓)。
病理剖检记录与报告的编写要求是内容完整、详细、客观、如实。剖检后及时记录,重点记录剖检时发现的一些异常现象,最后将畜主个人联系方式,动物的种类、品种,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发病经过,及诊断、治疗、免疫等情况详细登记。
(三)取材
1.体表样品的采集
表皮寄生虫检查,需活体刮取病变组织碎屑或用透明胶带粘取内耳、耳根及颈背部毛根部皮屑,粘附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尽快检查。产生水疱或皮肤病变的疫病,直接从病变部位采样,可直接收集病变皮肤的碎屑及未破裂水疱液、水疱皮等作为样品。液体采集后置离心管内,水疱皮等置于灭菌的50%甘油盐水保存液中低温保存送检。
2.眼、呼吸道、咽、肛拭子的采集
用灭菌棉拭子采集眼结膜、鼻腔、咽喉或气管内的分泌物,蘸取分泌物后立即将拭子浸入保存液中(50%甘油生理盐水,没过拭子即可),密封低温保存。或将消毒拭子插入动物肛门或泄殖腔中,采取直肠黏液或粪便,放入装有缓冲液的容器中,尽快送实验室。
3.实质脏器的采集
无菌采集组织脏器块,放入无菌容器内。每块组织要单独放在无菌容器内,注明日期、组织和动物名称,注意防止组织间相互污染。供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样品要新鲜,不能冷冻,不要挤压,避免造成人为损伤。取材包括病灶及周边的正常组织,组织块的厚度最好不超过1.5 cm,要有切面,取材后及时固定于终浓度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液最好10 倍于组织样品)。如做冷冻切片用,则需将组织块放在0~4℃容器中,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
因大体解剖只能用肉眼观察,很多细菌和病毒性疫病在大体器官组织病变上有相似之处,需要剖检者有丰富的兽医临床经验和病理学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大体剖检需同临床检查和流行病学相结合,除对少数具有特征性病变的病毒病和寄生虫病可进行确诊外,通常仅可对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剖检取材要为后续的实验室诊断提供样品,所以适宜的取材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