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现况调查
5.1 目的
广泛收集与口蹄疫发生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数据,根据医学理论得出有关口蹄疫分布、发生频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
5.2 组织与要求
5.2.1 现况调查是一项由国家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全国范围内有关口蹄疫流行病学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需要国家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国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国家动物流行病学中心、地方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多方面合作;
5.2.2 所有参与实验的人员明确普查的内容和目的,数据收集的方法应尽可能的简单,并设法得到数据提供者的合作和保持他们的积极性;
5.2.3 被派兽医技术人员要遵照4.2.2 和4.2.3 的要求。
5.3 内容
5.3.1 估计疾病流行情况
调查动物群体存在或不存在疾病。患病和死亡情况分别用患病率和死亡率表示。
5.3.2 动物群体及其环境条件的调查
包括动物群体的品种、性别、年龄、营养、免疫等;环境条件、气候、地区、畜牧制度、饲养管理(饲料、饮水、畜舍)等。
5.3.3 传染源调查
包括带毒野生动物、带毒牛羊等的调查。
5.3.4 其他调查
包括其他动物或人类患病情况及媒介昆虫或中间宿主,如种类、分布、生活习性等的调查。
5.3.4 完成现况调查表(见附录B),并提交现况调查报告。
5.4 方法
5.4.1 现场观察、临床检查
5.4.2 访问调查或通信调查
5.4.3 查阅诊疗记录、疾病报告登记、诊断实验室记录、检疫记录及其他现成记录和统计资料。流行病学普查的数据都是与疾病和致病因素有关的数据以及与生产和畜群体积有关的数据。获得的已经记录的数据,可用于回顾性实验研究;收集未来的数据用于前瞻性实验研究。
一些数据属于观察资料;一些数据属于观察现象的解释;一些数据是数量性的,由各种测量方法而获得,如体重、产乳量、死亡率和发病率,这类数据通常比较准确。数据资料来源如下。
5.4.3.1 政府兽医机构
国家及各省、市、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以及乡级的兽医站负责调查和防治全国范围内一些重要的疾病。许多政府机构还建立了诊断室开展一些常规的实验室诊断工作,保持完整的实验记录,经常报道诊断结果和疾病的流行情况。由各级政府机构编辑和出版的各种兽医刊物也是常规的资料来源。
5.4.3.2 屠宰场
大牲畜屠宰场都要进行宰前和宰后检验以发现和鉴定某些疾病。通常只有临床上健康的牲畜才供屠宰食用,因此屠宰中发现的病例一般都是亚临床症状的。
屠宰检验的第二个目的是记录所见异常现象,有助于流行性动物疾病的早期发现和人畜共患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由于屠宰场的动物是来自于不同地区或不同的牧场,如果屠宰检验所发现的疾病关系到患畜的原始牧场或地区,则必须追查动物的来源。
5.4.3.3 血清库
血清样品能够提供免疫特性方面有价值的流行病学资料,如流行的周期性,传染的空间分布和新发生口蹄疫的起源。因此建立血清库有助于研究与传染病有关的许多问题:①鉴定主要的健康标准;于建立免疫接种程序;③确定疾病的分布;④调查新发生口蹄疫的传染来源;⑤确定流行的周期性;⑥增加病因学方面的知识;⑦评价免疫接种效果或程序;⑧评价疾病造成的损失。
5.4.3.4 动物注册
动物登记注册是流行病学数据的又一个来源。
根据某地区动物注册或免疫接种数量估测该地区的易感动物数,一般是趋于下线估测。
5.4.3.5 畜牧机构
许多畜牧机构记录和保存动物群体结构、分布和动物生产方面的资料,如增重、饲料转化率和产乳量等。这对某些实验研究也同样具有流行病学方面的意义。
5.4.3.6 畜牧场
大型的现代化饲养场都有自己独立的经营和管理体制;完善的资料和数据记录系统,许多数据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这些资料对疾病普查是很有价值的。
5.4.3.7 畜主日记
饲养人员(如猪的饲养者)经常记录生产数据和一些疾病资料。但记录者的兴趣和背景不同,所记录的数据类别和精确程度也不同。
5.4.3.8 兽医院门诊
兽医院开设兽医门诊,并建立患畜病志以描述发病情况和记录诊断结果。门诊患畜中诊断兽医感兴趣的疾病比例通常高于其他疾病。这可能是由于该兽医为某种疾病的研究专家而吸引该种疾病的患畜的缘故。
5.4.3.9 其他资料来源
野生动物是家畜口蹄疫的重要传染源。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和害虫防治中心记录和保存关于国家野生动物地区分布和种类数量方面的数据。这对调查实际存在的和即将发生的口蹄疫的感染和传播具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