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力衰竭
(一)概述
急性心力衰竭系指由于急性心脏病变引起心排血量显著地、急剧地降低,甚至丧失,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急性瘀血的综合征。急性右心衰即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较少见。急性左心衰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多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本节将重点讨论。
1.病因
心脏解剖或功能的突发异常,使心排血量急剧降低和肺静脉压突然升高均可发生急性左心衰竭。
(1)心肌损伤:常见的有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使左心室心肌收缩无力而致急性左心衰竭;急性右室心肌梗死为左心室下、后壁或室间隔梗死的延伸或扩张所致。任何大面积(大于心室面积的40%)的心肌损伤都会导致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的障碍。
(2)心脏负荷过重:高血压心脏病血压急剧升高,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或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
(3)机械障碍:腱索或乳头肌断裂,心室间隔穿孔,心脏瓣膜严重狭窄或关闭不全等引起的心脏机械功能衰退,导致心力衰竭。
(4)血液循环容量过多:如静脉过多过快输液,尤其在无尿少尿时超量输液、急性或慢性肾炎引起高度水钠潴留,高度水肿等均可引起血循环容量急剧膨胀而致心力衰竭。
2.诱因
(1)感染:感染可增加基础代谢,增加机体耗氧,增加心脏排血量而诱发心衰,尤其呼吸道感染较多见。
(2)体力过劳:正常心脏在体力活动时,随身体代谢增高心脏排血量也随之增加。而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体力活动时,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心排血量减少,冠状动脉血液灌注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心悸气急,诱发心衰。
(3)情绪激动:情绪激动促使儿茶酚胺释放,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动脉与静脉血管痉挛,增加心脏前后负荷,诱发心衰。
(4)妊娠与分娩: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低下,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及产褥期最初3 d内心脏负荷最重,易诱发心力衰竭。
(5)水、钠摄入量过多:心功能低下时,肾脏排水排钠功能减弱,如果水、钠摄入量过多,可引起水钠潴留。
(6)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可使心脏无效收缩次数增加而加重心脏负荷,心脏舒张期缩短使心室充盈受限而降低心排血量。
(7)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的障碍。
3.发病机制
心脏的收缩力突然严重减弱,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或左室瓣膜性急性反流,LVEDP迅速升高,肺静脉回流不畅,导致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4.急救
(1)吸氧:发生肺水肿者,早期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面罩给氧,开始2~3 L/min,以后逐渐增至4~6 L/min,氧气湿化瓶内加20%~50%乙醇或1%二甲硅油,以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改善通气功能。肺水肿明显出现即应作气管内插管进行加压辅助呼吸,改善通气与氧的弥散,减少肺内压分流,提高血氧分压。肺水肿基本控制后,可采用呼吸机间歇加压呼吸,如果动脉血氧分压<9.31 kPa时,可改为持续加压呼吸。
(2)镇静:立即皮下注射吗啡10 mg,或哌替啶(杜冷丁)50~100 mg,使患者安静及减轻呼吸困难。但对昏迷、严重休克、呼吸道疾病或痰液极多者忌用,以免抑制呼吸。
(3)应用强心药物并观察毒性反应:洋地黄类强心苷是目前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药物,能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从而使心脏收缩末期残余血量减少,舒张末期压力下降,有利于缓解各器官的瘀血。
(二)临床表现
左心衰竭症状主要表现为肺循环瘀血病情发展常迅速且危重。患者常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可达30~40次/分,端坐呼吸,频繁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有窒息感而极度烦躁不安,焦虑,恐惧,面色灰白或发绀,大汗淋漓,皮肤湿冷,早期血压可升高,随后血压下降,如不及时纠正,可迅速发生心源性休克。
(三)护理措施
1.常规护理
(1)使患者取坐位,两腿下垂,使下肢静脉回流减少,减轻心脏前负荷。
(2)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3)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患者的咳嗽情况,痰液的性质与量,协助患者咳嗽咳痰。
2.病情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意识、精神状态、皮肤颜色与温度、肺部啰音的变化,监测血气分析结果,对安置漂浮导管者应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判断药物疗效和病情转归。
3.心理护理
患者介绍救治措施及使用监测设备的必要性,护理人员在抢救时应保持镇静、操作熟练、忙而不乱,给患者以信任、安全感。
(四)注意事项
1.用吗啡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呼吸抑制及心动过缓。
2.用利尿药要严格记录尿量。
3.用血管扩张剂要注意调节输液速度、监测血压变化,防止低血压的发生,用硝普钠应现用现配,避光滴注,有条件者可用输液泵控制滴速。
4.洋地黄制剂静脉应用时要稀释,推注速度要缓慢,一般不<10~15 min,同时观察心电图、心率及心律的变化。洋地黄用量的个体差异大,且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较接近,故用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洋地黄的毒性反应。洋地黄毒性反应有①消化道反应: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等。②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眩晕、视觉改变(黄视或绿视)。③心脏反应: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有室性期前收缩,尤其是呈二联、三联或呈多源性者。其他有房性心动过速伴有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心房纤维颤动等。④血清洋地黄含量:放射性核素免疫法测定血清地高辛含量<2.0μg/mL,或洋地黄毒苷<20μg/mL为安全剂量,中毒者多数大于以上浓度。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的注意事项:①服药前要先了解病史,如询问已用洋地黄情况,利尿及电解质浓度如何,是否存在低钾、低镁易诱发洋地黄中毒的因素;②心衰反复发作,严重缺氧,心脏明显扩大的患者对洋地黄药物耐受性差,宜小剂量使用;③询问有无合并使用增加或降低洋地黄敏感性的药物,如普萘洛尔(普萘洛尔)、利舍平、利尿药、抗甲状腺药物、维拉帕米(异搏定)或胺碘酮、肾上腺素等可增强洋地黄的敏感性;而考来烯胺(消胆胺)、抗酸药物、降胆固醇药及巴比妥类药则可降低洋地黄敏感性;④了解肝肾功能,地高辛主要自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患者宜减少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