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是因多种原因造成的肝功能不全,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类。
(一)病因
1.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是急性或慢性肝功能衰竭的致病因素。目前所知,病毒性肝炎可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及非甲、非乙肝炎病毒所致。此三型病毒均可引起重症肝炎,而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主要为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
2.妊娠急性脂肪肝
正常妊娠后期,即在产前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和先兆子痫等,可对肝脏造成一定损害。轻者可出现黄疸,重者可有内出血性坏死,导致自发性破裂。由妊娠引起的肝病,临床上有妊娠特发性黄疸及妊娠急性脂肪肝。
3.脑病脂肪肝综合征
脑病脂肪肝综合征又名Reye-Johson综合征。其发病率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仅次于病毒性脑炎。在肝病中则为小儿急性肝功衰竭的最常见类型。本征多发生于0.5~15岁的小儿,临床表现主要是患儿在呼吸道病毒感染后,突然出现呕吐,并迅速恶化而发生严重脑病,不仅肝脏明显肿大,并有明显肝功能损害,但无黄疸,血清胆红素极少超过3 mg/dL。
4.胆道细菌感染
可由败血症、伤寒等血缘性感染引起,也可由肠道细菌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后未被消灭,再进入胆道而引起;还可由细菌经胆总管上行性感染所致。急性胆道感染对肝细胞损害较少,不易引起肝功能不全;慢性患者,由于长期肝外或肝内胆道炎引起胆管梗阻,最后造成肝细胞损害而引起胆汁性肝硬化,可导致肝功能衰竭。
5.乙醇中毒
乙醇可引起急性乙醇中毒和慢性乙醇中毒。急性乙醇中毒重者可引起肝细胞严重脂肪变性和坏死,而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乙醇中毒所引起的肝脏病变,最常见为肝细胞脂肪变性。在严重脂肪变性时常伴有肝细胞坏死和炎性反应,称为“乙醇性肝炎”,最后也能形成肝硬化。
6.药物性肝损伤
大剂量四环素的静脉应用,可引起严重脂肪肝,现已禁止静脉使用。其他可引起急性肝衰的药物有大剂量乙酰氨基酚、异丙嗪、利福平等;氟烷麻醉偶可引起。
7.工业毒素
若干工业毒素可经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直接损伤肝细胞及其细胞器,从而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或坏死。其中以磷、锑、四氯化碳、三氯乙烯、氯仿、硝基苯及三硝基甲苯等对肝细胞的损害为最严重。
8.寄生虫
可引起明显肝脏损害的寄生虫,主要为日本血吸虫与华支睾吸虫,前者寄生人体门脉系统,后者寄生于肝内胆管系统。
9.黄曲霉素与岛青霉毒素
近年来证明多种真菌的毒性代谢产物能使肝细胞损害,其中以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及岛青霉毒素较为明确。大量研究证明物摄入此毒素后,以肝脏浓度最高。急性损害多表现为肝细胞的脂肪变性与坏死,胆管增生和炎症反应。慢性中毒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10.毒蕈中毒
瓢蕈、白毒伞、粟茸蕈等含α、β和γ瓢蕈毒,主要损害肝、脑、心、肾等脏器,尤以肝损害最为明显。临床呈急性衰竭表现,病死率可达50%~90%。
(二)分类
1.急性肝功衰竭
又称爆发性肝功能衰竭,多数原来无慢性肝病,因不同病因引起肝细胞大量坏死或急性脂肪变,导致肝功能衰竭。其起病较急,进展迅速,除肝性脑病外,还有严重出血倾向,脑水肿、急性肾衰竭继发感染,内毒素症,以及代谢紊乱等肝功能衰竭表现。
2.慢性肝功衰竭
常常由于肝硬化的发展和晚期肝癌所致。病情相对缓和,某些诱因可导致肝性脑病等肝功能衰竭表现。
(三)临床表现
1.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临床表轻重不一,视原有肝病情况而不同,一般根据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表现及脑电图改变,分为四期:即前驱期、昏迷前期、昏睡期及昏迷期,急性重症肝炎起病后,数日内即昏迷,无前驱期。
(1)Ⅰ期(前驱期):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如少言寡语和欣快激动,行为偶失常态,衣冠不整,随地便溺,回答问题缓慢,吐字不清。
(2)Ⅱ期(昏迷前期):以意识模糊或错乱,睡眠障碍及行动失常为主,定向力及理解力减退,对时间、地点及人物认识不清,语言不清,不能进行简单的运算,书写障碍;有时举止反常,到处游逛,睡眠时间倒错,昼睡夜醒,甚至产生幻觉,恐惧狂躁似神经病。
(3)Ⅲ期(昏睡期):以严重精神错乱和昏睡为主,患者呈昏睡状态,唤之能醒,很快又再入睡,醒时回答问题含糊、缓慢。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
(4)Ⅳ期(昏迷期):患者意识完全丧失,不能唤醒,脑电图明显异常。是意识障碍最为严重阶段。
2.黄疸、腹腔积液
多数患者有黄疸,且随病情恶化而加深;慢性肝衰患者常有腹腔积液,急性肝衰则部分有腹腔积液,且常为少量。
3.低血糖
肝细胞坏死时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且不能有效地灭活胰岛素。如低血糖与肝性脑病并存,应注意患者有无多汗、痉挛等低血糖症状。
4.脑水肿
脑水肿的发生与水中毒和脑缺氧有关。大量输入葡萄糖水,肝病引起水潴留和肾功能不全等原因可致水中毒,脑水肿发生后昏迷加深,也有呕吐、血压增高、脉洪缓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5.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1)水代谢失衡:因禁食、呕吐、腹泻、持续静脉输入高渗溶液等原因引起失水,患者由于脑干功能衰竭,导致血管运动功能衰竭。患者对血容量丢失十分敏感,故稍有失水即易引起血压波动,应密切注意尿量及血压改变。
(2)低钠血症:由于呕吐、腹泻、限盐、水过多均可出现乏力、无神、不安衰弱、神志改变、浮肿、腹腔积液等。
(3)低钾血症:严重低血钾可引起肠麻痹和心律失常,甚至心脑缺血综合征或心搏骤停,并可损害肾小管诱发肾衰竭。
(4)酸碱平衡紊乱:初期常有换气过度,出现呼吸性碱中毒,严重低血钾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昏迷后期可因肾衰竭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6.低白蛋白血症
肝坏死时,白蛋白的合成功能也衰竭,在观察病情时应予注意,若白蛋白的浓度持久降低,则预后险恶;若白蛋白浓度上升,提示病情好转。
7.内毒素血症
肠道吸收的内毒素不能被有效消除而进入体循环,另外肝病时又常并发革兰阴性菌感染,这是构成内毒素血症的原因。可以引起急性胃黏膜糜烂、急性肾功能不全、DIC、休克、呼吸衰竭、心衰等严重表现。
8.急性肾衰竭(肝性肾功能不全)
患者可发生少尿或无尿,进而出现氮质血症、酸中毒、高钾血症,严重者可死亡。
9.出血倾向
全身性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肝功能降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所致。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内脏广泛出血。由于广泛微血栓形成引起循环衰竭,相继出现肾、脑、胰、心、肺等重要器官坏死及功能障碍,肝损害亦加重,并加速死亡。
(四)护理
1.紧急处理
肝功能衰竭病情凶险,进展快,变化多,如患者突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则应紧急采取止血措施:如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止血药物快速输入等,如出现肝性脑病,则应迅速应用降血氨药物。
2.临床观察
(1)早期发现肝性脑病:肝性脑病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和明显,必须严密观察其性格、情绪和行为改变,以及有无扑翼样震颤等。
(2)昏迷期应注意观察各种反射是否存在:如角膜、吞咽、咳嗽等反射,以判断昏迷程度,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及时发现瞳孔、血压及呼吸异常,并报告医师对症处理。
(3)注意症状体征有无加重:如有无出血倾向、黄疸、腹腔积液,及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3.一般护理
(1)休息: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成人每天至少需要能量5040~5880 kJ,可静滴10%~25%葡萄糖溶液,建立深静脉营养系统,补充多种维生素和能量,酌情加用胰岛素。
(3)环境:保持病室安静,适宜的温湿度,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4)安全:禁用镇静药,有躁动时注射地西泮或东莨菪碱,加用床挡或适当给予约束。
4.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大多数长期受病痛的折磨,情绪易处于消极状态,加之病情加重,则更易使患者产生悲观、绝望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做好疏导工作,使其能积极配合医疗救护。
5.清洁胃肠道
这样可以减少氨的产生,减少发生肝性脑病的概率。
(1)吸除胃内积血:上消化道出血停止后,应吸除胃内积液,避免因血块存积被细菌分解而产生大量的氨。
(2)灌肠导泻:对肝性脑病患者实施灌肠术,需用生理盐水弱酸性溶液,有利于清除肠内蛋白质分解产物或积存血液,同时使肠腔内pH降低,有利于血中NH3进入肠腔与H+合成NH4+随粪便排出。口服或鼻饲硫酸镁30~60 mL导泻。
(3)抑制肠菌生长:口服新霉素2~4 g/d或选用卡那霉素、氨苄西林、乳糖等,口服后在结肠被细菌分解成乳酸和醋酸,使肠内pH下降,并有轻泻作用,减少氨形成吸收。
6.去除引起肝性脑病的诱因
及时处理上消化道出血,慎用利尿药。严密注意尿量的观察,协助腹穿时,避免大量抽吸腹腔积液。
7.用药护理
(1)应用降氨药物的护理。①禁止经口摄入蛋白质,尤其是动物蛋白。②药物护理:临床常用降血氨药物为谷氨酸钠和谷氨酸钾,每次剂量4支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1~2次/日,也可选用精氨酸15~20 g/d。但对于少尿、无尿、肝-肾综合征或由组织细胞大量坏死而致高钾血者,忌用谷氨酸钾;对水肿严重、腹腔积液及稀释性低钠血症者,应尽量少用谷氨酸钠,应用精氨酸时,不宜与碱性药物配用。
(2)应用胰高糖素胰岛素(GI)的护理:近年来发现胰高糖素有促进蛋白分解作用,胰岛素则有促进氨基酸通过细胞膜的作用。这两种激素联合应用对肝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又可促进肝细胞再生。用量为胰高糖素1 mg加胰岛素10 U,溶于10%葡萄糖250~500 mL内静滴,1~2次/日,用药时随时监测血糖水平,以调整胰高糖素的用量。
(3)应用抗生素的护理:全身性使用有效抗生素以控制肠道和腹腔积液感染,要求严格掌握用药时间,保证血液内浓度。腹腔积液感染还可以在腹腔内注入卡那霉素1.0 g/次,口服头孢氨苄1.0~2.0 g/d。行腹腔内注射时须严格无菌操作,防止腹膜炎发生。
8.出血护理
对一般肝脏病出血,可注射足量维生素K或输入新鲜血、新鲜血浆,以补充凝血因子。
(1)严密监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2)输血时必须严格查对制度,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一旦出现,应立即处理。
(3)输液、输血完毕后须长时间压迫穿刺点,以防瘀斑形成。
9.肾衰竭护理
主要是纠正低血钾,补充血容量,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及尿量的变化。一旦发生少尿或无尿,先静滴25%甘露醇250 mL,静注时要快速,如尿量仍不增加,则进行透析疗法。
10.脑水肿护理
一旦有颅内高压、脑水肿征象时,立即进行脱水疗法:20%甘露醇每次1~2 g/kg,静注或快速静滴,每4~6 h重复1次;50%葡萄糖40 mL,静注,每4~6 h 1次,两者交替使用。病情有好转,可延长间隔时间。使用时应观察症状有否缓解,同时注意监测尿,如已处于肾衰则应准备好肾透析,否则输入大量高渗溶液,有时反而会通过扩张血容量提高颅内压。
11.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肝性昏迷患者大多有水潴留的倾向,因此水不宜摄入过多,一般口服每日2000 mL左右,有脑水肿可疑者尤应注意。如每日尿量超过5000 mL,在输注葡萄糖液的同时,每日给氯化钾3~6 g,正确记录出入液量,按需要测定血钠、钾、氯化物、血氨、尿素。
12.其他
需要进行人工肝、肝移植或肝细胞移植者,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