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是指尺骨半月切迹以下的1/3骨折,桡骨头同时自肱桡关节、尺桡上关节脱位,而肱尺关节无脱位。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西医学称本骨折为孟氏骨折。
(一)病因病机
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能引起,而以间接暴力所致者为多。根据暴力作用方向和骨折移位情况,临床上可分为伸直、屈曲和内收3型。
1.伸直型
比较常见,多见于儿童。肘关节伸直或过伸位跌倒,前臂旋后,掌心触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由掌心通过尺桡骨传向上前方,先造成尺骨斜行骨折,继而迫使桡骨头冲破或滑出环状韧带,向前外方脱出,骨折断端随之突向掌及桡侧成角。在成人,外力直接打击尺骨背侧,亦可造成伸直型骨折,骨折为横断或粉碎型。
2.屈曲型
多见于成人。肘关节微屈跌倒,前臂旋前掌心触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由掌心传向上后方,先造成横断或短斜型骨折,桡骨头向后外方滑脱,骨折亦随之突向背侧、桡侧成角。
3.内收型
多见于幼儿,肘关节伸直,内收位跌倒,地面反作用力由掌心传向上外方,尺骨骨折突向桡侧成角,桡骨头向外侧脱出。
(二)辨证施治
1.伸直型
受伤后肘部和前臂肿胀、疼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在肘关节前外侧可摸到脱出的桡骨头,骨折和脱位处压痛明显,可扪及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手法整复:患者平卧,前臂呈中立位,两助手顺势拔伸,矫正重叠,术者两拇指放桡骨头外侧和前侧,向尺、背侧推挤,同时肘关节徐徐屈曲至90°,使桡骨头复位,然后术者捏住骨折断端进行分骨,先突向掌侧加大成角,逐渐向背侧按压,使尺骨复位。
2.屈曲型
伤后前臂上段肿胀、疼痛、畸形、压痛明显,肘关节功能障碍,不能自动旋转前臂。骨折端向背侧、桡侧成角移位,桡骨头向后外方脱出。
手法整复:两助手拔伸后,术者两拇指放在桡骨头的外、背侧,向内、掌侧推按,同时肘关节徐徐伸直至180°使桡骨复位,有时还可听到或感觉到桡骨头复位的滑动声,然后先向背侧加大成角,逐渐向掌侧挤按,使尺骨复位。
3.内收型
肘部及前臂肿胀、疼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骨折端向桡侧成角,桡骨头被移位的尺骨骨折端推挤向外侧脱出。
(1)手法整复:两助手拔伸牵引后,术者站于患肢外侧,拇指放在桡骨头外侧,向内侧推按脱出的桡骨头,使之还纳。同时助手在维持牵引下将患者肘关节外展,尺骨向桡侧成角畸形亦随之矫正。
(2)固定方法:先以尺骨骨折面为中心,在前臂的掌侧与背侧各置一分骨垫,在骨折的掌侧(伸直型)或背侧(屈曲型)置一平垫;在桡骨头的前外侧(伸直型)或后外侧(屈曲型)或外侧(内收型)放置葫芦垫;在尺骨内侧的上下端分别放一平垫,用胶布固定。以后在前臂掌、背侧与桡、尺侧分别放上长度适宜的夹板,用四道布带捆绑,伸直型骨折脱位应固定于屈肘位4~5周;屈曲型或内收型宜固定于伸肘位2~3周后,改屈肘位固定2周。
(三)辨证施护
1.复位后早期应注意患肢疼痛肿胀及肢端血运情况。如肿胀较重,肢端有循环、感觉异常者,及时报告医生。
2.随时观察小夹板的松紧度,太松影响固定,应予以及时整理。并保持屈肘90°,前臂中立位。
3.鼓励患者做握拳伸指动作,腕关节做轻度的背伸掌屈动作。以使气血通畅,减轻肿胀。
(1)握拳伸指动作:将五指尽量用力伸展并分指,再尽量用力紧握,反复练习。
(2)腕关节:握拳,腕关节作背伸、掌屈、桡偏、尺偏及左右旋转动作。
4.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护理。
(1)术后应以枕垫抬高患肢,使患处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并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以及肢端血运情况。
(2)功能练习:应尽早开始功能锻炼,在固定时可以练习手指活动以及可能的肩关节活动,在拆除外固定后,可以三角巾悬吊患肢,并开始练习肘关节的伸直、屈曲、旋后、旋前等活动。
(四)心理调护
突然受伤造成骨折,意味着自我躯体完整性的丧失,患者对伤情不了解,怕成残疾,从而产生急躁情绪和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及时消除恐惧,稳定情绪,向患者说明骨折的病情和治疗,告诉患者如何配合治疗及进行功能锻炼,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由于骨折,患者活动不方便,护理人员应积极协助,护理好患者,使其心情愉快,安心养病,早日恢复健康。
(五)家庭护理
本病的家庭护理方法同桡、尺骨干双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