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脑性瘫痪

三、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又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男孩多于女孩。

(一)概述

1.病因

引起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很多,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及生后。

(1)出生前:母亲妊娠期各种异常情况均为脑瘫的危险因素,如母体感染,尤其是风疹病毒感染;母体不当用药、接触放射线、缺氧和毒血症;母亲罹患营养不良和糖尿病等疾病。多胎妊娠、胎儿脑发育畸形是引起脑瘫的重要原因。

(2)出生时:主要有缺氧窒息因素及机械损伤(由于头盆不称、急产、不恰当助产所致),早产、低出生体重、颅内出血亦是重要因素。

(3)出生后:胆红素脑病、低血糖、颅内感染、头部创伤等。

2.治疗要点

(1)早发现、早干预:按小儿运动发育规律,循序渐进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利用各种有益手段对患儿进行全面综合治疗;采用家庭训练和医生指导相结合方式。

(2)主要治疗措施:功能训练,包括体能运动训练、技能训练、语言训练;矫形器使用;手术治疗;其他,如水疗、中药熏蒸、针灸按摩、高压氧等。

(二)临床表现

1.健康史

(1)评估孕母妊娠史、患儿出生史、既往病史、预防接种史、遗传病史。

(2)评估患儿年龄、生长发育史。

2.身体状况

1)共性表现。脑瘫患儿一般具有以下4种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患儿无法达到相同年龄正常儿童应有的发育进程,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发育均落后。

(2)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异常增高者见于痉挛性脑瘫患儿;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可出现瘫痪肢体松软,但腱反射存在;变异性肌张力不全见于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

(3)姿势异常:可出现多种异常姿势,并影响正常运动功能。如生后4周俯卧位时两腿屈曲,臀抬高;4个月时拉起头后仰,手握拳,平卧双腿不易分开等。

(4)反射异常:多种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2)临床分型: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将我国脑性瘫痪临床分型如下。

(1)按运动障碍性质分类。①痉挛型(spsstic):占全部脑瘫患儿的60%~70%。病变在锥体束系统。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腱反射亢进或活跃,踝阵挛阳性,2岁后Babinski征仍阳性。上肢出现屈肌张力增高,肩关节内收,肘关节、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紧握拳,拇指内收扣于掌心。下肢内收交叉呈剪刀腿,足跟悬空,足尖着地。②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该型最明显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进行某种动作时常夹杂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晃动,难以自我控制。该型肌张力可高可低,可随年龄改变。腱反射正常,锥体外系征TLR(+),ATNR(+)。静止时肌张力低下,随意运动时增强,对刺激敏感,表情奇特,挤眉弄眼,颈部不稳定,构音与发音障碍,流涎,摄食困难,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低下。③共济失调型:呈小脑症状,患儿常常步态蹒跚,稳定性和协调性差;患儿做快速、重复运动能力受损;上肢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④混合型:存在上述两种或以上的类型,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常同时存在。

(2)按瘫痪受累部位分类(常用于痉挛型)。①四肢瘫:累及四肢和躯干,上、下肢病变程度类似。②截瘫:双下肢瘫痪,躯干和上肢正常。③偏瘫:累及一侧肢体及躯干。④三肢瘫:累及三个肢体,此型不常见。⑤单瘫:累及单个肢体,此型不常见。⑥双瘫:累及四肢,下肢程度重,上肢及躯干轻。⑦双重性偏瘫:累及四肢,上肢程度重,下肢轻;或左右两侧表现程度不一致。

3)伴随症状及疾病:50%左右的患儿合并智力低下,约50%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合并癫痫。脑瘫患儿常合并斜视、屈光不正或偏盲等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行为障碍和语言障碍。

3.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1/2~2/3患儿有头颅CT或MRI异常,如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2)脑电图:可表现为异常背景活动,也可正常。

(3)其他:视觉、听觉功能检查。

4.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尤其是康复知识了解程度;评估家长心理情绪状况;评估患儿家庭环境、家庭经济、社会支持及社区医疗资源情况。

(三)护理诊断

1.生长发展迟缓

与脑损伤有关。

2.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肢体长期瘫痪、活动受限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躯体不能活动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脑性瘫痪造成的进食困难有关。

5.预期目标

(1)患儿生长发育水平能达到或接近相同年龄正常儿童应有的发育水平。

(2)患儿肢体功能水平接近或恢复正常。

(3)患儿皮肤保持完整健康状态。

(4)患儿维持一定的营养状态,不发生营养不良。

(四)护理措施

1.实施功能训练,促进功能发展

婴幼儿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早期恰当康复训练可获得最佳效果,因此脑瘫患儿一旦确诊,需立即实施功能锻炼。功能训练要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被动到主动。同时,可配合针刺、理疗、中药熏蒸等中医康复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经颅磁刺激技术等物理因子治疗和必要的矫形器等,提高康复效果。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1)由于脑瘫患儿肢体活动能力受限,无法自己进食、更衣梳洗、如厕等,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和训练,改善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2)应根据脑瘫患儿的年龄、病情程度、脑瘫类型、上肢功能、认知功能、学习功能等,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3)训练进食动作、更衣动作、洗漱动作、排泄动作、洗浴动作、书写动作等。

(4)以进食训练为例:训练饮食动作时,选择勺表面浅平、有把手、勺柄长的餐具,鼓励患儿自主进食;确保正确的进食姿势,即患儿脊柱伸直,头肩稍前倾,下颌内收贴近胸部;选择高度合适的桌椅,患儿双足能够着地;尽量抑制异常姿势;进行口唇闭合训练和舌头运动,提高下颌随意运动,减少流涎的发生,逐渐形成自我控制。

2)促进认知功能发育的训练。

(1)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计算能力、综合能力、推理能力、抄写技能、社会技能、交流技巧的活动训练。

(2)脑瘫患儿通过促进认知功能作业活动,可以集中精神,提高注意力,增强记忆。

(3)趣味训练用具的使用可以增强患儿训练的兴趣,保持患儿最佳注意力,充分调动其训练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患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训练计划。

(4)言语认知训练是影响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因素,对肢体运动康复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患儿上肢的综合性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运动功能训练:针对运动障碍和异常姿势进行的物理学手段训练,常用的方法有Bobath法、Vojta法等神经发育疗法。

2.给予合理营养

选择高能量、高蛋白质和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注意避免呕吐及误吸。根据患儿进食障碍程度和年龄选择进食方式和饮食种类。鼓励并协助患儿自主进食。

3.维持皮肤完整性

长期卧床患儿有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此需要评估皮肤受压程度,照顾者帮助患儿勤翻身,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床单平整、干净。患侧肢体加以保护以防不自主运动时损伤。若出现压力性损伤,则按压力性损伤的要求护理。

4.心理护理

(1)安慰、鼓励家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其树立耐心和信心。

(2)发挥社会、家庭、学校全方位的力量,关爱脑瘫患儿。

(3)鼓励并帮助患儿参与集体活动,克服自卑、孤独心理。

(五)健康指导

1.预防保健

做好产前、产时、产后保健。在妊娠早期,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及不良理化因素刺激;避免早产、难产、产伤及窒息;加强新生儿护理,防止新生儿期各种疾病。

2.指导家长正确护理患儿和康复训练方法

持之以恒,提高患儿运动能力、认知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健康指导

家庭需细心呵护脑瘫患儿,耐心指导,多鼓励,注意发掘患儿自身潜力,切不可歧视或过度溺爱,否则易造成性格缺陷。

经过康复和护理,患儿生长发育达到正常儿童水平;患儿瘫痪肢体功能恢复接近正常,肌肉未见萎缩;住院期间患儿皮肤清洁,完整性良好;营养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