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肱骨髁间骨折
肱骨髁间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又称肱骨髁上“T”字形或“Y”字形骨折,又称臑骨下端骨折。本骨折较为少见,多发于成年人。
本骨折隶属于中医的肘骨骨折范围。
(一)病因病理
肱骨髁间骨折是由较重的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引起。
1.直接暴力
如肘部遭受暴力的碰撞打击,或自高坠下,肘关节屈曲着地,暴力作用于尺骨鹰嘴,经尺骨半月切迹和桡骨头向上、向前的冲击力,将肱骨两髁纵形劈裂和髁上部位横形折断。肱骨两部分向前方移位,骨折近段向后方移位,称屈曲型肱骨髁间骨折。
2.间接暴力
自高处跌下,肘关节伸直或半屈位,手着地,暴力沿臂传至肱骨下端,至成肱骨髁上骨折。同时由上向下的身体重力使肱骨骨折端向下冲击骨折远端,使骨折远端遭受上下两个方向的挤切,致内外踝之间被纵形劈裂,使尺骨半月切迹呈角顶上的三角形垫在两髁间,骨折近端多移向前方,骨折远段向后方,称伸直型骨折。两型骨折远段碎成三块以上者,亦称粉碎型骨折。
(二)辨证施治
肘部严重肿胀和疼痛,鹰嘴部突出,肘关节呈半伸直位。前臂旋前,肘部三角关系改变,脱关节呈后脱位样。局部皮肤青紫瘀斑,肘关节功能丧失,前臂旋转活动时疼痛剧烈。
1.手法整复
患者平卧,采用臂丛麻醉,肩外展70°~80°前臂中立位,术者站于患肢前外侧。术者用两手掌在患肘两侧面抱髁,并向中心挤压。一助手握住上臂,另一助手把持前臂。肘关节在120°~140°半屈位,作对抗牵引。以右手侧为例,远段如向尺侧移位,抱外踝之左手掌根徐徐向上臂移到髁上,抱内髁之右手掌在对抗压力下,慢慢将两髁向外侧推挤。然后左手在稍加压力持续抱髁的情况下徐徐回到外踝处,再作对向挤压,矫正两髁近端的侧方分离。
2.固定方法
在维持牵引下,术者用两手掐住骨折部,屈肘90°,肘部衬以纱布二层,继以绷带缠绕4~5周,将备妥的纸压垫用橡皮膏固定在木板适当部位,然后分别放在上臂四周。先捆上臂的三条布带,最后将超关节的内、外侧板末端的布带结扎固定。前、后侧板斜形结扎布带卡在铝钉上,以免滑动。
(三)辨证施护
1.对行牵引治疗者按牵引的一般护理。
2.行夹板固定者按上夹板患者的一般护理。
3.特别注意肘关节部位的肿胀情况,及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4.保持患者舒适,同时保证牵引及固定有效。
5.手术切开复位后多不加外固定,给予平卧位,抬高肘部过心脏水平位,可在患肢下垫枕以抬高患侧肘部。肘部置于轻度屈曲位。注意伤口渗血及肿胀情况。
6.功能锻炼是恢复肘关节功能所必需的。手术治疗者一般在术后十天开始练习肘部屈伸活动。其屈伸幅度逐渐加大,活动量逐渐加强,否则易造成肘关节功能障碍。手法复位者,在固定1~2周,肿胀及疼痛减轻后即可练习肘关节伸屈及前臂旋转活动。
(四)心理调护
肱骨髁间骨折,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于强有力的外力撞击而造成。成年患者对预后多有忧虑,故护理人员应在首次接诊时便详细讲清此病的恢复过程及功能锻炼对预后的影响,取得患者在治疗各阶段的配合,并充分肯定患者在锻炼上的进步,同时经常向患者通报其疾病有所恢复的证候。如患肢肿胀减轻、消失,患肢末端血液循环良好等,以增强患者坚持治疗及坚持功能锻炼的信心。
肱骨外踝骨折多见于儿童,其心理状态及家属的心态与前面肱骨髁上骨折时患儿及家属的心态相仿,故其心理护理参照肱骨髁上骨折。
(五)家庭护理
同肱骨髁上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