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二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一)概述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主要是体内无氧酵解的糖代谢产物大量堆积,导致高乳酸血症,进一步出现血pH降低。

(二)病因及流行病学

1.病因

(1)缺氧性疾病:如糖尿病合并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或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

(2)药物:糖尿病患者服用双胍类药物导致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主要见于服用苯乙双胍者。

(3)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饮食控制欠佳导致血糖控制差,如大量饮酒等。

2.流行病学

此病发生率低,但抢救困难,死亡率可达50%以上。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乳酸是葡萄糖无氧酵解的最终产物。在正常情况下,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在肝中氧化利用,血乳酸浓度不超过1.8 mmol/L。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血中乳酸水平升高,血中过量的乳酸不能转化生成丙酮酸,此外肝脏是处理乳酸的主要场所,当肝血流量减少时却促使了乳酸的生成,所以血中乳酸进一步升高加速了乳酸性酸中毒的形成。

(四)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表现相似。

(1)胃肠道的反应: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等。

(2)外周循环衰竭:皮肤弹性下降,皮肤潮红,眼球凹陷、脱水、血压下降、尿量减少。

(3)呼吸:呼吸深大,可呈Kussmaul型呼吸。

(4)其他:疲乏无力,嗜睡。

2.实验室检查

(1)血乳酸升高:乳酸值超过5.0 mmol/L以上,血中乳酸值与丙酮酸值常>30 mmol/L。

(2)血糖:升高或正常。

(3)血气分析:血pH<7.0,二氧化碳结合力<10 mmol/L,阴离子间隙>18 mmol/L,血清碳酸氢根离子<10 mmol/L。

(五)治疗

1.改善患者缺氧状态

立即予以鼻导管吸氧,必要时面罩吸氧,对于肺部功能疾病所致的,必要时给予气管切开,积极治疗原发病因及诱因等。

2.纠正酸中毒

及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当血气分析结果为:pH<7.2,血清碳酸氢根离子<10 mmol/L,应立即补碱,临床上常采用1.25%的碳酸氢钠静脉滴注,剂量为100~200 mL,1小时内输完,输入的速度不宜过快,直至监测pH升至7.25左右时停止补碱治疗,防止补碱过量导致碱中毒的发生。对于重度酸中毒的患者24小时的补碱量可达800~3400 mL(5%碳酸氢钠)。

3.补液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改善组织灌流量,纠正失水及休克状态。一般静脉输入生理盐水。补液的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心功能情况,防止补液过快、过量所致的心力衰竭及肺水肿的发生。必要时根据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监测中心静脉压来调节补液的速度。

4.胰岛素的运用

胰岛素有利于控制血糖,当血糖处于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时,可以促使周围组织对乳酸的利用及排出。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采用静脉滴注比例糖水治疗。

5.纠正电解质紊乱

酸中毒纠正后注意患者电解质的变化,预防低血钾的发生,及时给予氯化钾的补充,防止低钾血症。

6.其他

对于重度心力衰竭,水钠潴留的患者,可采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等方法消除乳酸。

(六)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血糖情况、微循环情况、脱水的状态及病情变化,遵医嘱予以安置床旁心电监护。

(2)严密记录患者的出入量,特别是小便情况。

(3)积极配合医师抽血检查血气分析、血糖、电解质、血常规等,根据检查结果及时用药,用药后观察患者的病情动态情况,及时跟医师反馈。

2.静脉补液纠酸及胰岛素的护理

(1)补液循序渐进,防止补液过量或补碱过量导致的肺水肿、碱中毒的发生。

(2)遵医嘱应用胰岛素,及时监测血糖变化,防止胰岛素应用不当所致患者的血糖忽高忽低加重病情。

3.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呼吸衰竭,呼吸困难持续得不到纠正的患者可予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4.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

如胃管、尿管、氧气管、输液管、气管插管及呼吸机管道等的护理。

5.做好患者皮肤的护理及生活护理

6.心理护理

患者因病情危重,临床症状明显,易致紧张、恐惧,所以应积极给予心理安慰,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地西泮肌内注射镇静治疗。

(七)预防

严格掌握双胍类药物的适应证,尤其是苯乙双胍。对于伴有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及一般情况差、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人,应忌用双胍类药物,可采用胰岛素治疗。需用双胍类药物的患者尽量选用二甲双胍。对于饮食不健康者,特是大量饮酒患者应特别教育,告知饮酒的危害,尽量减少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概率。积极去除各种诱因所致的乳酸性酸中毒,如感染及其他原发病因等。

(陈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