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髌骨骨折

十五、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又称膝盖损断、膝盖骨破。髌骨又名连骸骨、膝盖骨。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多见于青壮年,儿童则极为少见。

髌骨骨折隶属于中医膝盖骨骨折范畴。

(一)病因病理

髌骨骨折多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造成,后者多见,直接暴力所致者,如暴力打击,撞击伤,重物砸伤等,多呈粉碎性骨折,髌骨两侧的股四头肌筋膜以及关节囊一般尚完整,对伸膝功能影响较小;由间接暴力所致者,如跳跃运动,高处坠下或失足滑倒等,是因为膝关节在半屈曲位时股四头肌强力收缩,髌骨与股骨滑车顶点密切接触成为支点,多呈横行骨折,髌骨两旁的股四头肌筋膜和关节囊及滑膜亦被横形撕裂,其撕裂程度与肌肉收缩力成正比。

(二)辨证施治

1.无移位的髌骨骨折

外伤后膝关节肿胀、疼痛,外观畸形不明显,患者尚能主动伸直膝关节,局部有压痛,但无明显断端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1)手法整复:无移位髌骨骨折一般无须手法整复。个别有轻度移位者,可用双手拇、中示指提拿骨折近段,对远段断端稍加整复即可。切忌盲目推挤,影响骨折断端的对位及关节面的光滑平整,而后再固定。

(2)固定方法:多采用棉圈抱膝固定法及石膏固定法。棉圈抱膝固定法用于髌骨骨折无移位或移位不多者。患膝置于托板上,膝关节后侧及髌骨周围衬以棉垫、将抱膝圈套于髌骨周围。3~4周后解除固定。石膏固定法适用于无移位或移位未超过0.5 cm者。先抽出关节内积血后,再用下肢长石膏托固定,腓骨小头及踝部骨突处用棉垫保持,4~6周解除固定。

2.移位的髌骨骨折

暴力损伤致关节疼痛,甚则青紫,不能站立及行走,患膝多造成伸膝功能破坏,不能主动伸膝活动,被动屈伸时疼痛异常,外观畸形明显,可触到髌骨骨块不完整,有骨擦音及骨折端的异常活动。

(1)手法复: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拇指及示、中指捏挤骨折远端向上推,并稍向上内侧挤压固定之;另一手拇指及示、中指捏挤近端上缘的内、外两角向下推挤,双手用力,使骨折端接近、对位后若有残余的前后移位,可用示指固定向后下陷的一端,另一示指向后挤按向前突出的另一端,使之对齐。

(2)固定方法:术者用两手拇、示、中指捏住断陷对推,使之相互接近,然后用一手的拇、示指按住上、下两断端,以另一手,触摸髌骨,以确定是否完整,如完整可用抱膝环固定,或弹性抱膝兜固定。

(三)辨证施护

1.手术后护理

髌骨骨折患者的手术多属急症手术,部分患者术后有长腿石膏托固定患肢于伸直位。术后应予抬高患肢,但要注意保护石膏不要被折断。并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及肿胀情况。疼痛减轻后即开始教患者练习股四头肌舒缩活动,以及足背伸、转踝等足踝部运动。练功时注意不可过早使患者抬举患肢或弯曲膝关节。应督促指导患者随时活动,要求每小时作100次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为起床行走准备条件。如果股四头肌萎缩无力,则膝关节不能伸直,也就不能站立。一般伤口拆线后,如局部不肿、关节无积液,可带着石膏托扶双拐下地,但患肢不能负重,待骨折愈合后才能负重。一般石膏固定3~4周后可去除石膏,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

2.保守治疗的护理

(1)单纯石膏外固定者3~4周内,抬高患肢,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及距小腿关节活动。患肢保持伸膝位。待去除外固定后逐步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

(2)行抓髌器治疗后的护理:术后不需另加辅助固定,用无菌纱布包扎患膝及抓髌器。当日练习股四头肌收缩活动,次日下地活动,患膝自然伸直行走,不用持拐。在无痛范围内进行少许伸屈活动,有利于关节面模造及防止肌肉萎缩。从第3周开始积极练习屈膝活动。至5~6周患膝如有80°~90°活动范围,步态自如,X线检查显示骨折已愈合,即可去除抓髌器。继续练习膝关节伸屈活动,伤后2~3个月内膝关节功能即可基本恢复正常。

(四)心理调护

主要是功能锻炼初期的恐惧心理,其护理同其他骨折。

(五)家庭护理

1.伤后早期距小腿关节及足部活动时可由家属协助完成,使患者确认自己能独立完成后再独立进行锻炼,以避免产生恐惧心理。

2.在骨折未痊愈之前患肢不得负重。

3.伤后早期应抬高患肢,可在伤肢下垫一荞麦皮枕,使患肢处于伸膝,略抬高即可。

(张海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