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ARF)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地进行性下降,以氮质代谢废物积聚和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为临床表现的综合征。临床上依尿量多少分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肾衰竭。如能及时去除病因和诊治,大多数患者可以完全恢复。
(一)病因
1.肾前性急性肾衰竭
(1)血容量不足:出血、皮肤丢失(烧伤、大汗),胃肠道丢失(呕吐、腹泻),肾脏丢失(多尿、利尿、糖尿病),液体在第3间隙潴留(腹膜炎、胸膜炎)等。
(2)心排血量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低流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败血症、过敏性休克等。
2.肾实质性急性肾衰竭
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实质病变均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可以是急性,也可在肾脏疾病中突然恶化、多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肾皮质坏死、急性肾小管肾炎和细小血管炎、急性肾大血管疾病、急性间质性肾炎等。
(1)肾小管病变:急性肾小管坏死占40%。常由肾脏缺血、中毒、肾小管堵塞(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引起)。
(2)肾小管疾病:占25%~26%。见于各种类型急性肾炎、包括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
(3)肾间质性疾病:约占90%。由药物过敏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多由磺胺类、新型青霉素、氨基青霉素、止痛药、非激素类抗感染药等引起。
(4)血管疾病:约占25%。由坏死性和过敏性血管炎、恶性高血压、肾动脉闭塞、肾静脉血栓形成、妊娠子痫、DIC等引起。
(5)其他:移植肾的肾排斥,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
3.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尿路单侧或双侧梗阻如结石、肿物、血凝块等,单侧或双侧肾静脉堵塞如血栓形成、肿物、医源性等。
(二)分类
急性肾衰竭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少尿型和非少尿型。典型的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非少尿型也可有代谢性酸中毒,高钾血及尿毒症的消化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但其程度均较少尿型轻,并发症也较少。
(三)临床表现
1.少尿期
1)尿量的改变:尿量骤减或逐渐减少,每天尿量少于400 mL者称为少尿,少于100 mL者称为无尿。持续时间一般为1~2周。
2)进行性氮质血症:由于肾清除氮质代谢废物的功能障碍,血肌酐和尿素氮日渐加重,导致胃肠道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障碍,且常易并发感染。表现为恶心、呕吐、心功能不全、肺水肿、意识障碍、贫血。
3)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水过多:多因不恰当地摄入及从静脉输入液体而造成水潴留,发生水肿和水中毒,表现为稀释性低钠血症。
(2)高钾血症:摄入大量富含钾的药物、食物和输入库存血所致。高钾可引起心电图改变,T波高尖、QRS波群增宽、P-R间期延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及心搏骤停。
(3)代谢性酸中毒:酸性代谢产物增多,排出减少,以及肾小管分泌H+及产氨功能的丧失至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疲倦、嗜睡、深而快呼吸、低血压等。
(4)其他:可有低钠、低钙、低氯、高磷血症等和原发疾病的表现,并可伴有其他脏器的衰竭。
2.多尿期
若每日尿量增至400 mL以上,提示病情进入多尿期,2~3 d尿量每日可达1000 mL,此期一般为2~3周。在多尿期的早期,血中的氮质代谢废物、钾和磷仍可继续上升,随后逐渐下降,症状也逐渐减轻,直至消失。此期由于大量利尿,钾和其他电解质丢失很多,可造成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因此,此期患者仍未脱离危险。此期内死亡约占急性肾衰竭死亡总数的1/4。
3.恢复期
多尿期后,肾功能已显著改善,尿量逐渐恢复正常。但肾功能的完全恢复需要1年以上,体力则可于半年内恢复。
(四)急救
1.水钠平衡
(1)在急性肾衰竭少尿期,摄入量应严格控制,采取“量出为入,宁少勿多”的原则,避免因液体量过多而导致急性肺水肿、脑水肿、心力衰竭等。
(2)补液公式为:每日补液量(mL)=前一日液体排出量+500 mL。排出量包括尿量、粪、呕吐物、腹泻、伤口渗出液、引流液、失血量、胃肠减压量、透析超滤量等。摄入量则包括输入液体、饮水及摄入食物中所含水分。
(3)注意患者体温、室温及湿度的变化,患者有发热、出汗多或换气过度均可增加其失水量。一般体温每升高1℃,每小时失水量一般增加约0.1 mL/kg;室温超过30℃,每升高1℃,非显性失液量增加13%。
(4)要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每日在定时、固定条件下测量体重,以了解体内水分潴留情况。补液量适当,以每日体重减轻0.25~0.5 kg为标准。
2.防治高钾血症
高钾血症是急性衰竭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故防治高钾血极其重要。
(1)定期抽血检查血钾浓度,尽快去除引起高钾原因。
(2)尽量避免食用富含钾的食物和药物,禁忌输入库血。
(3)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
(4)高钾血症者需按急症处理:①静脉推注10%葡萄糖酸钙10~30 mL;②静滴碳酸氢钠100~200 mL;③静滴25%葡萄糖200 mL+胰岛素16~20 U;④口服钠型离子交换树脂20~50 g+30%山梨醇20~50 mL,3~4次/日,增加钾离子从肠道排出;⑤透析治疗。
3.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1)定期评估患者的呼吸和神志的变化,观察有无嗜睡、乏力、呕吐及深大呼吸。
(2)定期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
(3)代谢性酸中毒出现后,可静滴碳酸氢钠等,但应注意在补充碱性药物的同时,要控制进液量和限制钠盐的摄入量。观察是否出现抽搐现象。
4.饮食
急性肾衰竭者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蛋白、易消化食物。
(1)严格限制及管理患者的饮用品、食用品,少尿期应给予无盐、低钾、高热量饮食。对含钾量很高的食物如鲜蘑菇、香菇、榨菜、土豆、山楂、橘子、水果饮料等应尽量避免食用。
(2)严格记录饮食量和所含脂肪、蛋白、糖的能量。每日应给予充足热量6.3~8.4 kg(1500~2000 cal);膳食中供给糖类100 g,蛋白质30~40 g(非透析时),透析时给予60 g,并适量补充必需氨基酸,以减轻体内蛋白质分解,最大限度地防止尿毒症毒性代谢产物、酸性代谢产物,以及钾等过快地在体内蓄积。
(3)如有高分解代谢状态的患者应给予静脉内全营养,主要给葡萄糖和氨基酸。
5.控制感染
(1)在抢救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插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概率。
(2)不主张预防性地应用抗生素,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3)若已有感染,应选用高效或对肾脏损害较小的抗生素,其用量也应减少,一般应根据血肌酐值及药物半衰期而定。
(五)护理
1.观察
(1)胃肠道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便血等。
(2)循环系统症状:血压下降或升高、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意识障碍。
(3)神经精神症状:乏力、头痛、痉挛、神经症状、意识障碍。
(4)呼吸系统症状:肺瘀血、呼吸困难、深大呼吸、过度呼吸。
(5)贫血、出血倾向。
2.预防并发症和意外
应将物品放在固定位置以便患者取用方便,随时移开障碍物以防跌跤。危重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意识不清者应使用床挡以防坠床,有躁动不安者应按医嘱给镇静药物,协助支持严重贫血或长期卧床患者离床活动。
3.休息
一旦急性肾衰竭的诊断确立,应对患者进行临床监护。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减轻肾脏的负担,降低代谢率,减少蛋白质的分解代谢,从而减轻氮质血症。
4.保证营养与热量的摄入
急性肾衰少尿期营养很重要,应尽可能供给足够的热量。补充营养的方法以下3种。
(1)口服法:能口服的患者,尽量鼓励口服。
(2)管饲法:恶心、呕吐,无法进食而胃肠功能正常者可采用鼻饲。胃管要尽量选用小号、软管。可给予间歇性的灌注,也可用泵持续滴入要素饮食。注入液的量与浓度宜逐步增加,直至满足需要。
(3)静脉营养:不能口服、鼻饲者必须行静脉营养。可经中心静脉导管或动静脉外瘘管(透析用)输入高渗葡萄糖、脂肪乳剂及氨基酸等。定时测血糖,根据需要补充胰岛素。
5.预防感染
清洁病室环境,每日早晚通风1 h。病床环境每日消毒1次。定时进行口腔护理和会阴部冲洗,2次/日,用呋喃西林液作膀胱冲洗。每1周更换1次尿管。每次换药后,所有的静脉导管拔除后均应做血培养。
6.基础护理
由于患者病情较重,长期卧床,应定时给予翻身、擦背、按摩,减少皮肤受压时间;保持床单的平整、无渣、无皱折,不拖拉患者,避免发生压力性损伤和皮肤感染。年老体弱的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
7.心理护理
可向患者介绍急性肾衰竭的治疗方法,说明通过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并可用实例来鼓励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关心体贴患者,并参与患者的活动,协助患者渡过危机。
8.腹膜透析护理
(1)置管术前患者的护理:①向患者说明透析的目的和过程,减轻恐惧,以取得合作;②做普鲁卡因皮试;③术前排空大小便,如有便秘,应清洁灌肠,昏迷者留置导尿管。
(2)透析前环境和物品的准备:①透析室应备好急救药物和氧气装置。透析前一天晚进行熏蒸或紫外线照射,或用0.1%过氧乙酸喷雾消毒。②配置透析液和透析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前检查透析液的透明度,如有混浊或渗漏应严禁使用。
(3)透析过程中的护理:①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注意保暖,鼓励咳嗽、翻身。②密切观察患者的全身情况及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及有无腹痛。③注意灌注速度和排出速度;透析管有无移动;透析液温度应保持在37~38℃。温度过高可引起腹痛和无菌性腹膜炎,温度过低可使患者不舒适而影响效果。④注意观察腹透后流出液的颜色和澄清度,如有混浊、出血应与医师联系。每日留标本送检。⑤记录出入量,透析次数,透析时间。⑥定期测定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电解质,作为调节透析液成分的依据。用高糖透析液者,每日需测血糖1~2次。⑦腹透期间每日约丧失蛋白质10~20 g,应注意补充高生物价的蛋白质1.0 g/(kg·d),或按医嘱输血浆等。⑧腹透患者应保持清洁,每次透析后更换敷料,注意腹透管周围皮肤的情况,如有炎症可用乙醇湿敷或涂抗生素药膏。
9.血液透析护理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包括动-静脉缓慢连续超滤、连续性动-静脉血液滤过、连续性动-静脉血液透析、静-静脉缓慢连续超滤、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滤过、连续性静-静脉血液透析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急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
(1)透析前患者的护理:向患者说明血液透析的目的和过程,消除紧张和恐惧。检查患者的一般情况,出入液量、出血现象、肾功能及电解质情况。每次透析前测体重、体温、呼吸及血压。建立血管通路,一般常用动静脉内瘘术、外瘘术、血管移植术或直接静脉穿刺法。
(2)透析室内必须严格执行定期的清洁与消毒制度。
(3)透析过程中的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凝血、漏血,有无血压、体温和心率的变化及注意设备运行情况,按要求采集化验标本。透析完毕,接好动静脉瘘,加敷料包扎。
(4)透析后护理:①严密观察病情,如定期测量血压、脉搏,注意有无出血倾向、低血压、心力衰竭表现。②保护动静脉瘘,不可在动静脉瘘肢体测血压、静脉穿刺、输液、输血等。肢体位置不能使瘘管扭曲,经常检查动静脉瘘是否通畅。③饮食按每日热量146.4 J/kg体重,蛋白质0.5 g/kg体重计算,少尿、无尿者应严格控制入量。出现高血压、心功能减退、水钠潴留时应严格限制钠盐。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如失衡综合征、热原反应、低血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