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
(一)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血氧饱和度下降或体循环血量减少有关。
2.生长发展迟缓
与血氧饱和度下降或体循环血量减少,影响生长发育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疾病易导致心内膜损伤或肺血量增多有关。
4.潜在并发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脑血栓。
5.焦虑
与家长或患儿对疾病的知识缺乏和疾病预后有关。
6.预期目标
(1)患儿合理休息和活动,维持正常的血氧饱和度及体循环血量。
(2)患儿及时得到正确的治疗方式和充足的营养,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要。
(3)患儿住院期间不发生再次感染。
(4)患儿不发生并发症,或发生并发症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5)患儿及家长能获得相关疾病知识或及时的心理支持。
(二)护理措施
1.合理活动和休息
根据患儿病情指导适当活动和休息,严重者应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担。根据心功能情况制定活动量,以不感到疲惫为宜。集中护理,避免患儿大哭大闹。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对于介入治疗患儿,在治疗当天应术肢制动,穿刺动脉患儿卧床休息24 h以上,静脉穿刺患儿至少卧床休息12 h。术后3 d合理床旁活动,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
2.供给充足的营养
(1)保证充足的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可根据患儿病情选择经口喂食,鼻饲管喂食或必要时静脉补充,注意营养搭配,保证每日热能和营养素供给。
(2)心功能不全伴水肿时,可根据心功能情况短时限制钠盐摄入,行低盐或无盐饮食。一旦心功能改善,及时补充钠盐,以免影响患儿食欲。
(3)对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须给予足够的饮水量,以免脱水而导致血栓形成。
(4)患儿可先吸氧再进食,婴儿给予斜抱位间歇喂乳。对喂养困难的小儿要耐心喂养,可少量多餐,避免呛咳和呼吸困难。
3.预防感染
(1)监测体温变化:住院患儿严格按照儿科护理常规规定,每日测量体温2~4次,及时发现感染征象。
(2)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有条件的医院,非感染性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尽量与非感染疾病患儿收治一室,注意手卫生,适时手消毒,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3)注意个人卫生,病室空气流通:保持病房空气清新,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指导患儿及家长注意保持衣物整洁,饮食器具清洁,做好个人卫生防护。
(4)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所有护理操作或侵入性操作均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规范执行,保证患儿的医疗安全。
(5)预防应用抗生素:做介入治疗或各种小手术时(如拔牙、摘除扁桃体等),应在术前给予足量抗生素预防感染。
(6)做好预防接种:及时给患儿接种疫苗。
4.观察病情,防止发生并发症
(1)防止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哭闹、活动时缺氧发作的发生。一旦出现,立即采取膝胸卧位、吸氧,并与医生合作及时给予普萘洛尔或皮下注射吗啡抢救,同时纠正酸中毒。
(2)观察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无血栓形成。平时应注意常饮水,发热、汗多或吐泻时及时补液。
(3)观察有无心衰表现。注意观察患儿在住院期间有无面色发绀、呼吸增快、尿量突然减少等心衰早期表现,及时报告医师。
(4)对于介入治疗或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观察有无治疗后并发症,一旦发现及时告知医生,正确处理。对于年幼儿或体重较轻患儿,预计手术时间长时,术前应送血样备血。
5.心理护理
患儿的患病是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可能缺乏这方面的信息支持,护士应在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向家长及患儿提供心理支持,主动提供信息,消除患儿及家长的焦虑和紧张。在医疗诊治活动中配合医生解释相关治疗、检查,取得家长及患儿的认同。比如,介入治疗患儿手术当天给予对比剂敏试后才能用药,并告知家长部分患儿使用对比剂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体温升高。
(三)健康指导
1.日常护理指导
向家长及患儿提供居家护理知识,指导家长及患儿勿到人多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气候变化时注意防感冒。根据患儿的病情、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手术时机。
2.定期复查,用药指导
对已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指导其按期到院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相关检查,按时服药,门诊调整剂量。
经过治疗和护理,患儿必要时能适当限制活动,住院期间不发生再次感染和各种并发症,发生并发症后能得到及时处理;患儿或家长获得相关疾病知识或及时的心理支持,能配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