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髌骨脱位
髌骨脱位,系指髌骨的股骨关节面与股骨下端前方两髁之间的髌骨关节发生分离。髌骨脱位根据病因可分为新鲜外伤性脱位与习惯性脱位,根据移位的方向可分为外侧、内侧及向下脱位,临床上以外侧脱位为主,内侧脱位极罕见。新鲜外伤性脱位多由于直接暴力引起,好发于青少年。习惯性脱位,多由于新鲜外伤性脱位治疗不当转变为习惯性脱位或是骨骼的先天性变异等因素造成。
(一)病因病理
髌骨新鲜外伤性脱位多由直接暴力引起。当暴力直接作用于髌骨的一侧,或用力踢东西突然猛力伸膝时,由于股四头肌强力地收缩,可将股四头肌的扩张部撕裂。股内侧肌与股四头肌内侧扩张部撕裂可引起髌骨外侧脱位;股四头肌外侧扩张部撕裂可引起髌骨内侧脱位;股四头肌断裂则引起髌骨向下脱位。当膝关节屈曲外展跌倒时,由于膝内侧张力增大,股内侧肌与股四头肌内侧扩张部撕裂,而致髌骨向外脱位。
习惯性髌骨脱位临床较常见,主要为外侧脱位,多为单侧病变,亦有双侧发病者。外伤为致病因素之一,由于髌骨外伤性脱位复位后未能很好固定和休息,破裂的关节囊和股内侧肌未能很好愈合和恢复,因而髌骨失去稳定性而经常发生脱位,多为单侧发生。骨骼的先天性变异亦为致病因素之一,每遇膝关节屈曲外翻动作时,则髌骨便会自动滑出,当膝关节伸直时,则髌骨又会自动回复原位,多属双侧发生。同时关节囊松弛,股外侧肌的止点异常,髂胫束短缩或在髂骨外缘有异常附着等,均为造成习惯性脱位的因素。
(二)辨证施治
1.新鲜外伤性髌骨脱位
膝关节肿胀,呈微屈位,活动受限,膝内侧或外侧疼痛明显,损伤严重时可有关节血肿,皮肤瘀斑,膝前方凹陷,在股骨下端的外侧或内侧可触及移位的髌骨,股四头肌和髌腱被拉紧。
(1)手法整复:患者平卧,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握其足踝上方,另一手拇指按于骨外下方,余指托于腘下,使患膝在微屈状态轻轻做屈伸活动,在伸直动作的同时,拇指向内前方推按髌骨,使其复位,然后使患膝伸直。内侧脱位则手法相反。
(2)固定方法:用夹板绷带包扎或石膏托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3~4周。
2.习惯性髌骨脱位
膝关节肿胀、疼痛,或局部肿痛不明显,伸屈功能基本正常,有时膝关节感到不稳定,当膝关节屈曲时,髌骨即脱向外侧,伸直时,髌骨又可自动复位。
(1)手法治疗:习惯性髌骨脱位需手术治疗。对幼年患者骨质畸形不严重者,采用软组织手术,如股内侧肌移植,内侧关节囊、髌腱膜部分切除后紧缩缝合,和松解髌骨外侧腱膜等手术收效较佳。对青少年患者特别是骨质畸形严重者,除选用软组织手术外,应行骨性手术。对壮年患者,如习惯性髌骨脱位已合并创伤性关节炎的病例,必要时可考虑髌骨切除术。
(2)固定方法:术后用前、后石膏托将膝关节固定于伸直位,两周后拆线。对肌移植的病例需固定4~6周,对截骨的病例需固定至X线片显示截骨愈合为止,一般的需2~3个月。
(三)辨证施护
1.髌骨脱位复位后,应用夹板绷带包扎或石膏托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3~4周。2.固定后将患肢抬高,指导患者练习趾距小腿关节活动。并注意患肢保暖。
3.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情况,早期可局部外敷消瘀止痛膏;中后期可外用下肢损伤洗方熏洗。
4.解除固定后逐步锻炼膝关节屈伸功能,但不能过早负重及用力伸膝或下蹲,以防再发生脱位。
5.习惯性髌骨脱位需手术治疗,并做好术前准备。
6.术后护理参阅骨科手术前后的护理。
(四)心理调护
参阅髋关节脱位。
(五)家庭护理
1.固定期间可经常做患肢肌肉的按摩及健康关节的活动。
2.功能锻炼时切忌粗暴,应循序渐进。
3.用药早期以活血祛瘀为主,可外敷活血散瘀膏,中后期以续筋壮骨为主,可外用中草药熏洗。例如,可用川乌9 g、草乌9 g、花椒9 g、艾叶9 g、苍术9 g、独活9 g、桂枝9 g、防风9 g、红花9 g、刘寄奴9 g、透骨草9 g,加水煎沸,熏洗患处。每日1~2次。
4.饮食宜进普通饮食,注意增加营养及壮筋骨之食品。
(六)注意与禁忌
1.恢复日常生活动作后,工作量必须逐渐增加,过早可使筋膜难于修复,留下长久的痛。
2.防止外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