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脊髓压迫症
(一)概述
脊髓压迫症是一组椎管内或椎骨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脊髓受压综合征。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椎管梗阻、横贯性损害,同时会出现脊神经根和血管受累。
病因。①肿瘤:较常见。②炎症:结核性脑脊髓膜炎、脊髓非特异性炎症等。③脊柱外伤:如骨折、椎管内血肿等。④先天性疾病:如颈椎融合畸形、脊髓血管畸形、颅底凹陷症等。⑤血液系统疾病:凝血机制障碍患者,腰椎穿刺术后硬膜外形成血肿,可使脊髓受压。⑥脊柱退行性病变。
常用检查项目有脑脊髓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动力学改变),脊柱X线、CT及MRI,椎管造影,核素扫描等。
疾病预后取决于压迫时间、病变程度、解压程度及功能障碍程度,一般压迫解除越快、受压时间越短,脊髓功能损害也就越小,预后越好。急性脊髓压迫由于不能充分发挥代偿功能,因此预后差。
(二)临床表现
1.根据病程的发展可分为三类
(1)急性脊髓压迫症数小时至数日出现脊髓横贯性损害,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迟缓性截瘫或四肢瘫。
(2)亚急性脊髓压迫症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出现持续性神经根痛,侧索受压出现锥体束征、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3)慢性脊髓压迫症缓慢进展,临床上髓外与髓内病变表现不同。髓外压迫病变通常表现根痛期、脊髓部分受压期及脊髓完全受压期,三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常相互叠加。髓内压迫病变神经根刺激不明显,可早期出现尿便障碍和受损节段以下分离性感觉障碍。
2.主要症状
(1)神经根症状神经根性疼痛或局限性运动障碍,具有定位价值。早期病变刺激引起的根性痛,沿受损的后根分布的自发性疼痛,有时可表现相应节段“束带感”。随病变可由一侧、间歇性进展为双侧、持续性;前根受压可出现支配肌群束颤、肌无力和萎缩。
(2)感觉障碍:①脊髓丘脑束受损出现受损平面以下对侧躯体痛温觉减退或消失;后索受压出现受损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缺失;横贯性损害上述两束均受损,表现为受损节段平面以下一切感觉均丧失;②感觉传导纤维在脊髓内存在一定的排列顺利,使髓内与髓外病变感觉障碍水平及循序不同。髓外压迫的感觉障碍是由下肢向上发展;而髓内压迫的感觉障碍是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鞍区感觉保留至最后才受累,称为马鞍回避;③脊膜刺激症状表现为与病灶对应的椎体叩痛、压痛和活动受限,多由硬脊膜外病变引起。因此,感觉障碍对判断髓内外病变及脊髓压迫平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3)运动障碍急性脊髓损害早期表现为脊髓休克,2~4周后表现为痉挛性瘫痪。慢性脊髓损伤,当单侧锥体束受压时,引起病变以下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双侧锥体束受压,则引起双侧肢体痉挛性瘫痪。初期为伸直性痉挛瘫,后期为屈曲性痉挛瘫。
(4)反射异常脊髓休克时各种反射均不能引出。受压节段因后根、前根或前角受损出现相应节段的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受损则损害水平以下同侧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
(5)括约肌功能障碍髓内病变早期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圆锥以上病变双侧锥体束受累,早期出现尿潴留和便秘,晚期为反射性膀胱,而马尾及圆锥病变则出现尿、便失禁。
(6)自主神经症状自主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侧角,病变节段以出现泌汗障碍、皮肤划痕试验异常、皮肤营养障碍、直立性低血压等表现为特征,若病变波及脊髓C8~T1节段则出现Horner征。
(三)护理诊断
1.慢性疼痛
与脊髓压迫引起的神经根痛有关。
2.躯体活动障碍
与脊髓病变所导致的截瘫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双下肢运动、感觉障碍有关。
4.便秘
与疾病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5.睡眠型态紊乱
与脊髓压迫导致疼痛有关。
6.焦虑
与疼痛及突然出现的双下肢瘫痪有关。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保持床单位整洁,协助患者翻身,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每1~2 h给予更换体位一次,每个班次要交接皮肤情况。
(2)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含粗纤维食物,以促进排便。如出现尿潴留,立即遵医嘱给予留置导尿管。
(
3)避免在病变节段以下肢体使用热水袋、冰袋等,以防发生烫伤或冻伤。静脉输液选健侧、上肢,避免选择患肢,以免引起肢体肿胀。
2.病情观察及护理
(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
(2)观察患者呼吸频率、幅度,排尿、排便情况及肢体活动能力。(3)监测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4)观察患者术前和术后症状是否有缓解。
3.循证护理
脊髓压迫症所需治疗及康复训练时间相对较长,部分患者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产生消极的情绪,此时需要护士给予心理上的安慰,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疾病可怕,心理疾病同样可怕,因此为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医护人员需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给予患者心理疏导。
脊髓压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或介入治疗为主来消除压迫病因,手术切除压迫肿物,患者的脊髓压迫症状得以缓解。相关学者统计分析得出:在所统计的病例中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为14%。
护理中要密切关注预防感染、防止并发症。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时,术后护理应受到重视,同时,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降低发生感染的概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