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腕部关节脱位
腕部关节脱位,系指腕骨与桡骨下端、掌骨基底以及腕骨之间发生的分离移位。又称为手掌根脱臼、手腕失落、手盘出、手腕骱出、手腕出、腕骱骨脱出、手腕出臼、手腕骨脱等。本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多见于20~50岁的男性,腕部关节脱位可分为桡腕关节脱位、下尺桡关节脱位、月状骨前脱位、月状骨周围脱位、经舟骨-月状骨周围脱位、月骨及舟骨近端脱位、舟月骨脱位、舟月骨周围脱位及腕掌关节脱位。
(一)病因病理
腕部关节脱位的主要发生机制为,在外来暴力的作用下,使腕部关节骨发生挤压,使腕部产生较大的剪力,致腕部关节囊和韧带破裂而出现脱位。
1.直接暴力
多因打击或冲撞等外力直接作用于腕部关节而引起,临床较少见。
2.间接暴力
当患者跌倒、腕掌部背伸手掌着地,使腕部极度背伸,腕部诸骨间相互锁紧。如果暴力继续增强则使腕部诸骨间形成较强的剪力,迫使腕部骨出现离位倾向,随即使腕部关节囊和韧带发生撕裂,腕部关节失于原有的相应稳定性,而发生关节脱位。
(二)辨证施治
1.桡腕关节脱位
患者有明显外伤史。腕部肿胀、疼痛,腕关节功能活动丧失,腕部前后径增宽,呈“餐叉样”畸形,X线片可见桡骨下端关节面与近排腕骨发生分离移位。
(1)手法整复:患者坐位,助手固定患肢前臂,术者握持患者手指,二人作相对拔伸,部分患者在拔伸牵引下即可复位。如不能复位,术者两手拇指根据脱位的不同方向,放在脱出的腕骨关节面上,由近向远推之,边用力边屈伸患部关节即可复位。
(2)固定方法:若并发骨折者,整复后可用托板固定2~3周,对于向背侧脱位者,宜屈腕30°位固定;对于向掌侧脱位者,宜伸腕30°位固定。
2.腕骨关节脱位
腕骨关节脱位的类型很多,临床常见的有月骨脱位、月骨周围腕骨脱位、经舟骨-月状骨周围脱位、舟月骨周围脱位、舟月骨脱位及月骨及舟骨近端骨折脱位。
1)月骨脱位:患者有明显腕背伸外伤史。腕部掌侧隆起,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腕关节呈屈曲位,中指不能完全伸直,握拳时第3掌骨头明显塌陷。
2)手法整复:在局部麻醉或臂丛麻醉下进行,患者仰卧床上,掌心向上,一助手固定前臂,一助手用双手握住患肢手指,以床旁为支点,将腕关节作背伸位牵引,使桡骨与头状骨间隙增大,术者用两手环握患腕,两拇指由近而远抵住月骨,用力推压至桡骨和头状骨之间隙中,则月骨可渐渐复原位,当中指与腕关节已能伸直,腕部也可掌屈时,即已复位。
3)固定方法:复位后,作掌屈30°位固定,1周后改为中立位固定1周。待固定解除后,再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4)月骨周围腕骨脱位:患者有明显腕背伸位手掌着地的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腕局部外观畸形,压痛明显。X线正位片示腕骨向后侧上方移位;侧位片示月骨与桡骨下端关系正常,其余腕骨向后侧上方移位。
(1)手法整复:先以局部浸润麻醉患肢。令患者取坐位,一助手握持患者前臂;另一助手握持患者手掌,使前臂充分旋后位作对抗牵引,拉开腕骨之间的间隙。术者用两拇指用力向掌侧尺侧挤压突起的腕骨,即可复位。
(2)固定方法:整复后取腕屈45°位,用小夹板或石膏托固定3周,解除固定后,进行功能锻炼。
5)经舟骨-月状骨周围脱位:患者有明显腕背伸位暴力作用的外伤史。局部肿胀,疼痛,关节功能障碍,外观畸形,压痛明显。
(1)手法整复:先局部浸润麻醉,患者取坐位,一助手分别握住患前臂,另一助手握持患者手指,做充分的对抗牵引;术者以两手拇指向骨关节脱位反方向推压脱出骨,即可复位。
(2)固定方法:整复后,腕掌屈曲位,石膏托固定1周,然后将腕改为中立位石膏托固定3周,待局部肿胀消退后,将腕关节放置功能位用石膏管型固定,直到舟状骨愈合为止。
6)舟月骨周围脱位:患者有明显腕背伸位手掌着地的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功能障碍,X线片可见舟骨和月骨与桡骨下端关系正常,其他腕骨向上,向背侧移位。
(1)手法整复:先施局部麻醉后,令患者坐位,一助手握持患者前臂,另一助手握持患者手指,使前臂略旋后位,作对抗牵引。术者用两拇指用力向掌侧、尺侧挤压突起的腕骨,即可复位。
(2)固定方法:整复后,取腕屈曲呈30°位固定1~2周,后改行中立位固定2周,待解除外固定后,再行功能锻炼。
7)舟月骨脱位:患者有明显手掌着地,腕背伸位外伤史。腕部掌侧隆起,疼痛、肿胀、压痛明显。X线片示月骨及整个舟状骨的掌侧分离移位。
(1)手法整复:先予局部麻醉,令患者坐于椅上,掌心向上,一助手固定患者前臂,另一助手握持患者手掌及指,将腕关节做背伸位充分牵引,使桡骨与头状骨间隙拉开;术者以两手环握患腕,两拇指抵住突出的舟、月骨、用力推压至桡骨和头状骨之间的间隙处,即可整复。
(2)固定方法:脱位整复后作掌屈30°位固定,1周后,改为中立位固定1周,待解除固定后,再行功能锻炼。
8)月骨及舟骨近端骨折脱位:患者有明显腕关节背伸,尺偏位手掌着地的外伤史。局部肿胀,疼痛,局部外观畸形,X线片示舟骨横断骨折,月骨并舟骨骨折的近端与桡骨下端关节脱位,并向前移位,头状骨和桡骨下端关节面相接触。
(1)手法整复:在局部麻醉下,令患者坐位,两助手分别握患者前臂与手指,术者以两手环握患肢腕部,两手拇指抵住脱出的月骨和舟骨近端,用力向腕背侧推压,即可复位。
(2)固定方法:整复后,以腕关节呈掌屈位石膏托固定1周,然后行中立位石膏托固定两周,再将腕关节略尺偏位石膏管形固定,待舟状骨愈合为止,解除固定后再行功能锻炼。
3.腕掌关节脱位
1)第1腕掌关节脱位:患者有明显外伤史,局部肿胀疼痛、拇指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明显,外观畸形、弹性固定、触诊可见骨质向背侧隆突。
(1)手法整复:患者坐位,术者一手握持患指做外展位牵引,用另一手拇指按压掌骨基底部,即可复位。
(2)固定方法:整复后,用弧形小夹板或背侧石膏托,将拇指固定在外展背伸位4周。待解除外固定后,进行功能锻炼。
2)腕掌关节全脱位:患者多有明显外伤史。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手外观畸形,呈手半握拳状,手背隆起,可扪及脱位的掌骨基底部。
(1)手法整复:首先令患者坐位,肩外展70°,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持患肢前臂,另一助手握住患肢手指,对抗牵引,术者用双手拇指向远端推挤脱向背侧的各掌骨基底部,牵引远端的助手边牵引边摇动伤指,即可复位。
(2)固定方法:复位后,将患掌伸直,用石膏托、夹板固定于伸掌位,2~3周后进行功能活动。
4.下尺桡关节脱位
患者有明显外伤史。可见下桡尺关节分离或前臂旋前时,尺骨头向背侧脱位,同时出现弹响,产生疼痛,患手不能端举重物,不能用力旋转腕部,患手握力减弱,腕背伸、尺偏、旋后活动受限。
对于急性期患者,以桡骨下端骨折夹板将前臂固定于中立位3~4周,后开始功能锻炼。少数患者遗留腕部慢性疼痛,且尺骨头持续向背侧明显脱位,旋转有弹响,经久不愈,可考虑作尺骨头切除术。
(三)辨证施护
1.复位前,搬运患者时,应做好临时固定,防止疼痛加剧。脱衣服时应先脱健侧。
2.复位后,腕关节禁止活动,保持功能位。
3.注意观察患肢有无合并血管损伤、神经损伤,对剧烈疼痛者应注意患肢有无血运障碍。若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应及时报告医生。
4.随时检查固定的角度是否正确。
(1)桡腕关节脱位:对于向背侧脱位者,宜屈腕30°固定;对于向掌侧脱位者,宜伸腕30°位固定。
(2)月骨脱位:作掌屈30°位固定,1周后改为中立位固定。
(3)月骨周围腕骨脱位:取腕屈45°位固定。
(4)径舟骨-月状骨周围脱位:取腕掌屈曲位,1周后将腕改为中立位固定,3周待局部肿胀消退后,将腕关节放置功能位固定。
(5)舟月骨周围脱位:取腕屈曲呈30°位固定1~2周后改为中立位固定。
(6)舟月骨脱位:取掌屈30°位固定,1周后改为中立位固定。
(7)月骨及舟骨近端骨折脱位:以腕关节呈掌屈位固定,1周后改行中立位固定。
(8)第1腕掌关节脱位:将拇指固定在外展背伸位。
(9)腕掌关节全脱位:将患手掌伸直,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于伸掌位。
5.在固定期间,应指导并督促患者经常做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屈曲活动,解除固定后,开始做腕关节主动屈伸活动。
6.解除固定后可用海桐皮汤或上肢损伤洗方熏洗。
(四)心理调护
参见肩关节脱位。
(五)家庭护理
1.复位固定后,患肢不可任意转动,以免影响关节恢复。
2.固定期间应做手指关节的屈伸活动,解除固定后,再做腕关节活动。
3.去除固定后,可选用中药熏洗。如当归尾30 g、透骨草30 g、赤芍15 g、地骨皮15 g、五加皮15 g、海桐皮15 g、红花15 g、杉木皮90 g、加清水适量,煎沸,趁热熏洗患处。每次15~30 min,每日2~3次。具有活血行滞、通络止痛。
4.饮食调摄:在脱位早期一般选用活血化瘀之药物,此类药物多为温性,故饮食宜清淡,以免助热;中期和后期的药物多以补益气血、强壮筋骨为主,饮食可辅以补益肝肾之品,如银耳、枸杞、羊肉等。
(六)注意与禁忌
1.加强功能锻炼,强筋壮骨,防止外伤。
2.恢复期间伤肢不可持重物,以免再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