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大咯血

十一、大咯血

咯血是指声门以下的呼吸道或肺组织出血,通过咳嗽反射经口腔咯出。24 h咯血不足100 mL时称小量咯血,咯血100~500 mL为中等量咯血,咯血500 mL以上为大咯血或一次咯血量超过300 mL亦为大咯血。急性(致死性)大咯血,是指急剧从口鼻喷射出大量鲜血,出血量在2000 mL以上。大咯血对患者的威胁除咯血量外,重要的是窒息,特别是单位时间内的咯血量,尤其是久病体弱呼吸功能不全,无力将血咳出的患者更易发生窒息。

(一)病因

咯血的病因十分复杂,能够引起咯血的疾病多达上百种,通过系统认真检查后,仍不能明确原因者可达30%。咯血仍以呼吸系统疾病占多数,目前肺结核、肺癌、支气管扩张、肺脓肿仍是引起咯血常见的原因。其他原因可能引起咯血的疾病如下。

1.气管与支气管疾病

良性或恶性原发或转移肿瘤、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膜结核、气管囊肿、支气管结石、支气管异物、支气管动脉瘤、主动脉瘤侵蚀、重度急性出血性支管炎、支气管肺隔离症、支气管胸膜瘘、创伤等。

2.肺部疾病

原发或转移性肿瘤、肺结核、肺梗死、肺脓肿、活动性肉芽肿性疾病(包括结核性、真菌性、寄生虫性、梅毒性)、肺曲霉菌病、肺炎、先天性肺囊肿并发感染、肺尘埃沉着症、肺出血、肾病综合征、肺大疱、肺部异物、创伤等。肺结核是最常见的咯血原因之一,占肺部疾病咯血的首位,大咯血多见于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形成的假性动脉瘤破裂,因洞壁纤维增生,血管收缩不良而不易止血,此类患者病程长,肺毁损面积大,肺功能差,极易发生大咯血窒息而死亡。

3.心血管疾病

由于肺静脉及支气管静脉之间有侧支循环,肺静脉压升高可使支气管黏膜下的小静脉压升高,导致静脉曲张与破裂出血。较常见的有左心功能不全、二尖瓣狭窄、肺栓塞或梗死、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肺动静脉瘘、主动脉瘤破溃入肺实质、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心房黏液瘤、纤维性纵隔炎伴肺静脉阻塞、三尖瓣心内膜炎、阻塞性肺血管疾病等。

4.全身性疾病

(1)血液病:由于凝血因子缺陷或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的量或质异常,患者可在全身出血的基础上出现咯血。临床上多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维生素K依赖因子异常、各种先天性凝血缺陷等。

(2)急性传染病:某些病变使肺部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管壁肿胀、疏松或崩解,大量红细胞渗出,可直接损害全身小动脉和毛细血管而发生咯血,如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

(3)免疫性疾病:如肾炎-肺出血综合征、韦格氏肉芽肿等结缔组织病,可引起不同程度咯血,甚至大咯血。

(4)其他:如女性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引起与月经周期有关的咯血。

5.医源性

抗凝治疗、漂浮导管、气管插管、经皮和经支气管镜肺组织活检也可导致咯血。

(二)发病机制

肺脏血液供应分别来自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前者系肺循环,压力较低,仅为主动脉压力的1/6左右,但血管床丰富,血流量大,全身血液的97%流经肺动脉进行气体交换,因而肺动脉出血的机会较多,支气管动脉则来自体循环,它供应呼吸性小支气管以上呼吸道的组织进行新陈代谢,血流量较少,但压力较高,破裂后出血量多。发生咯血的机制及病理变化概括如下。

1.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肺部感染、中毒或血管栓塞时,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可对微血管产生直接损害,或通过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使微血管壁通透性显著增加,红细胞自扩张的微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肺泡致小量咯血。

2.血管壁被侵袭而破裂

肺部感染、肿瘤、结核等病变可使肺组织坏死、溶解,支气管黏膜溃疡,累及小血管使血管壁溃破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咯血。

3.慢性病变引起的血管瘤破裂

肺部慢性感染使血管壁弹性纤维受损,局部形成小动脉血管瘤,在剧烈咳嗽或动作时,血管瘤破裂而大量出血,常造成窒息死亡,多见于结核空洞。

4.血管内压力增高

二尖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及高血压心脏病变等情况下,肺血管内压力增高,可造成血液外渗或小血管破裂致咯血。

5.止、凝血功能障碍

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在全身出血倾向基础上也可出现咯血。

6.机械性损伤

胸部外伤如刺伤、肋骨骨折、医疗操作(胸腔或肺穿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引起的损伤致咯血。

(三)急救与护理

1.立即给予患者患侧卧位,有利于健侧肺的通气,防止吸入性肺炎或肺不张。如出血部位不明,则多采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对卧床休息,避免患者强行憋气,嘱患者轻轻将气管内的积血咳出,以免血液淤积于呼吸道内,引起继发性肺不张或感染。

2.精神高度紧张者可给予心理疏导和镇静药,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以利止血。

3.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者给予及时吸氧。呼吸道畅通者给高流量氧气吸入,直至呼吸困难及发绀消失。

4.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若患者有口渴、烦躁、厥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咯血不止,应考虑可能发生休克,应立即进行抢救。

5.尽快建立静脉通路,防止失血性休克,应选择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中的粗大静脉穿刺,建立一道多条静脉通路,通过静脉途径应用止血、扩容等药物。根据出血情况给予交叉配血、备血或输血。对反复咯血及大咯血患者可少量多次输血,最好输新鲜全血,可补充血容量,增加凝血因子,增强抵抗能力和心理安慰。但输血速度要缓慢,一次量不宜过多,因输血量过多可增加肺动脉压力而加重出血。

6.准确记录咯血量,防窒息发生,注意咯血的量、颜色、性质、咯血次数及时间,是新鲜还是陈旧性出血,随时做好大咯血和窒息的抢救。及时发现早期窒息的先兆,窒息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停止咯血或咯血量猛然减少,同时患者出现极度烦躁不安、吸气困难、大汗、濒死感、呼吸浅速或停止、一侧或双侧呼吸音消失、全身皮肤黏膜发绀、湿冷、神志丧失等。若有窒息现象,应立即取头低脚高位,轻拍背部,以利血块排出,并尽快清除口、咽、喉、鼻部的血块,或紧急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迅速吸引积血,以解除呼吸道阻塞。

7.随时做好紧急外科手术治疗的术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