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纵隔手术
(一)概述
1.纵隔相关解剖知识
纵隔不是器官,而是一个解剖的区域。纵隔分区位于胸腔中部,纵向分隔了胸腔。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为膈。纵隔通常以胸骨角平面(相当于第4~5胸椎体交界处)为界,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1)上纵隔: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通过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上纵隔其内自前向后有胸腺、左和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3大分支,以及后方的气管、食管、胸导管等。
(2)下纵隔:上界为上纵隔的下界,下界是膈,两侧为纵隔胸膜。下纵隔分3部分:前纵隔为胸骨和心包之间的狭窄区域,仅含有少量结缔组织和淋巴结;中纵隔即心包所在的位置,主要含有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后纵隔位于心包与脊柱胸部之间,内含有胸主动脉、奇静脉及其属支、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淋巴结等。
2.胸腺相关解剖及功能
1)胸腺:为机体的重要淋巴器官。其功能与免疫紧密相关,分泌胸腺激素及激素类物质。胸腺位于胸腔前纵隔紧靠心脏,呈灰赤色,扁平椭圆形,分左、右两叶,由淋巴组织构成。胸腺青春期前发育良好,青春期后逐渐退化,被脂肪组织所代替。
2)主要功能。
(1)产生T淋巴细胞:造血干细胞经血流迁入胸腺后,先在皮质增生分化成淋巴细胞。其中大部分淋巴细胞死亡,小部分继续发育进入髓质,成为近于成熟的T淋巴细胞。整个淋巴器官的发育和机体免疫力都必须有T淋巴细胞,胸腺为周围淋巴器官正常发育和机体免疫所必需的结构。
(2)产生和分泌胸腺素和激素类物质: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已从胸腺中提出十几种有效的体液因子,它们无种属特异性,在某种程度上代替胸腺功能,以微量存在于血中,以环核苷酸作为第二信使,可视为胸腺激素。
3.淋巴结
(1)纵隔前淋巴结:纵隔前淋巴结位于上纵隔前部和前纵隔内,在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心包前方和动脉韧带周围。收纳胸腺、心包前部、心、纵隔胸膜、膈前部和肝上面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支气管纵隔干。其中位于动脉韧带周围者,称动脉韧带淋巴结,左肺上叶的癌肿常转移至此淋巴结。
(2)气管支气管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位于气管杈和主支气管周围,收纳肺、主支气管、气管杈和食管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气管旁淋巴结。
(3)气管旁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位于气管周围,收纳气管胸部和食管的部分淋巴,其输出管注入支气管纵隔。
(4)纵隔后淋巴结:纵隔后淋巴结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内,在心包后方,食管两侧,胸主动脉前方,收纳食管胸部、心包后部、膈后部和肝的部分淋巴,其输出管多注入胸导管。
(5)心包外侧淋巴结和肺韧带淋巴结:心包外侧淋巴结位于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沿心包膈血管排列。肺韧带淋巴结位于肺韧带两层胸膜间,肺下静脉的下方,收纳肺下叶底部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肺下叶的癌肿常转移到此结。
(二)胸腺切除术
1.手术适应证
(1)胸腺肿瘤。
(2)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
2.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气管插管。
3.手术体位
侧卧位,肩背部垫一薄枕,双手展开。
4.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完善心肺功能检查,控制肺部感染。对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应制订出抗胆碱酯酶药物的有效治疗剂量。
(2)物品准备:开胸包、胸肋小件、胸骨锯、手术衣、孔巾、双层大单、单极电刀线、长头电钩、骨蜡、5号钢丝、钢丝剪、钢丝钳、胸管2根、PW胶、吸收性明胶海绵。
5.手术方法及手术配合(表2-5)
表2-5 胸腺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手术配合
(三)电视纵隔镜下纵隔肿瘤活检术
1.手术适应证
1)诊断性手术适应证。
(1)纵隔淋巴结活检。
(2)纵隔内肿物性质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治疗性手术适应证。
(1)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
(2)纵隔囊肿切除。
(3)纵隔积聚物(如血、脓)的引流或清除。
(4)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胸膜瘘残端修补术。
(5)气管周围孤立肿块或肿大淋巴结的切除等。
2.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双腔螺纹管)。
3.手术体位
仰卧位,去除麻醉屏风架,肩部垫软垫,头部后仰10°~15°,颈部过伸。
4.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检查心肺功能,评估肿瘤对心脏大血管压迫情况,有无呼吸困难的症状。
2)物品准备:阑尾器械包、乳突撑开器、孔巾、双层大单、高频电刀、吸收性明胶海绵,4-0可吸收缝线、带吸引器电凝、备开胸包及胸骨锯、骨蜡、带针钢丝。
3)特殊器械。
(1)纵隔镜器械:活检钳、抓钳和分离钳、特制穿刺针(玻璃特制)、钛夹钳。
(2)纵隔镜设备系统:纵隔镜、冷光源、摄像系统、监视器、工作站。
5.手术方法及手术配合(表2-6)
表2-6 纵隔肿瘤活检术的手术方法及手术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