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尺骨干双骨折

八、桡、尺骨干双骨折

桡、尺骨干双骨折是指前臂桡、尺骨干范围内的骨折,亦称手骨两胫俱断、断臂辅两骨、两臂骨折断、正辅骨骨折、昆臂骨骨折、天地骨骨折、前臂双骨折。骨折后可出现重叠、成角,旋转及侧方移位。此型骨折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

本骨折隶属于中医的臂辅骨折范畴。

(一)病因病理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臂骨》指出:“凡臂骨受伤者,多因迎击而断也,或断臂辅两骨,或惟断一骨,瘀血凝结疼痛。”前臂遭受打击,挤压或碰撞等直接暴力而造成的骨折,其骨折线往往在同一平面上,以粉碎、横断形较多;跌倒时手掌先着地,暴力由掌面沿桡骨纵轴向上传达的传达暴力所致,桡骨骨折线在上,尺骨骨折线在下,以横断、短斜形为多;前臂被旋转机器缠绞伤或跌倒时一侧过度倾斜,前臂突然扭转致使前臂遭受扭转暴力者,骨折线向一侧倾斜,且往往由内上向外下,尺骨骨折线多在上端,以螺旋形为多。

(二)辨证施治

骨折局部肿胀和疼痛,前臂功能丧失,动时加剧。完全骨折时多有成角畸形、骨擦音和异常活动。但儿童青枝骨折仅有成角畸形。若出现前臂筋膜间隔综合征,则表现为患肢剧烈疼痛,肿胀严重,手指麻木发凉,皮肤发绀,被动活动手指疼痛加重。

手法整复:患者仰卧位或坐位,患肢外展70°~90°,肘屈曲90°临床常用下列手法。

1.拔伸牵引

一助手握肘上,另一助手握手部的大、小鱼际。两助手先顺势拔伸数分钟,以矫正骨折的重叠和成角畸形。再将前臂远侧段根据近侧段旋转的方向而置于一定的位置中继续进行牵引,以矫正旋转畸形。

2.反折托顶

术者两手先将桡、尺二骨骨折近、远段侧方移位矫正为单纯的同一方向的掌、背侧重叠移位,然后术者两手拇指在背侧按住突出的骨折断端,两手其他四指托住向掌侧下陷的骨折另一断端。在较轻牵引下,慢慢地向原来成角变位的方向加大成角,同时两手拇指由背侧推按突出的骨折端。待成角加大到一定程度,感到两骨折端同一侧的皮质对端相顶后,骤使回折,中1/3及下1/3骨折,通过折顶手法,骨折远、近段断端都可对顶相接,侧方移位亦基本矫正。

3.夹挤分骨

本法是整复前臂骨折的重要手法,术者两手分别置于患臂桡、尺侧,两手的拇指及食、中、环三指分别置于骨折部的背、掌侧、沿着臂纵轴方向夹挤骨间隙。夹挤同时两手分别将桡、尺骨向桡、尺两侧提拉,使向中间靠拢的桡、尺骨断端向桡、尺侧各自分开,悬张于两骨间的骨间膜恢复其紧张度,以牵动桡、尺骨的骨间嵴,使之恢复两骨正常的相互对峙的位置,并可矫正部分残余侧方移位。

4.回旋捺正

两助手略加牵引,术者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沿骨折远端造成背向移位的径路,紧贴骨折近端逆向回旋,矫正背向移位,使两骨折面对合,两相对挤按捺正,使两骨折面紧密接触,即可复位。

5.端提推按

横断或短斜骨折有侧方移位者,可采用端提推按手法。矫正重叠或旋转移位后,助手继续维持牵引,术者在分骨情况下一手捏持骨折近端,另一手捏持骨折远端。若骨折断端向桡、尺侧移位,须向中心推按桡、尺侧移位的骨折断端。骨折若向掌、背侧移位,须将下陷的骨折断端向上端提,同时将上凸的骨折断端向下推按。若同时有桡尺侧及掌背侧移位时,端提推按要斜向用力,使之复位。

6.摇晃捺正

经上述手法后,若锯齿状横断骨折仍有轻微侧方移位,可用此法。术者两手拇指及食指分别由掌、背侧握住骨折部,牵引远端助手小幅度旋转,并向桡、尺侧微微摇晃骨折远端,然后术者向桡、尺侧及掌背侧轻微摇晃骨折部,矫正残余的轻微的侧方移位。

7.触顶合骨

骨折复位后,如属稳定性骨折,可用纵向触顶合骨法。一助手固定骨折近端,术者两手紧捏骨折部,另一助手握持骨折远端向骨折近端纵向触顶,使骨折断端互相嵌插而紧密吻合,有利于骨折整复后的稳定性,若为不稳定骨折,则不应用此法。

8.按摩理顺

术者在分骨情况下,一般一只手固定骨折部,另一只手沿骨干纵轴往返捋摩,顺骨捋摩,以舒经脉,散瘀血和消肿止痛。

固定方法:复位后,在维持牵引下,敷药夹缚,若复位前桡尺骨相互靠拢者,采用分骨垫放置在两骨之间,若骨折原有成角畸形,采用三点加压法。各垫放置妥当后,依次放上掌、背、桡、尺侧夹板,掌侧板由肘横纹至腕横纹,背侧板由鹰嘴至腕关节或掌指关节,桡侧板由桡骨头至桡骨茎突,尺侧板由肱骨内上髁下达第五掌骨基底部,掌背两侧夹板要比桡尺二侧夹板宽,夹板间距1 cm。缚扎后,再用铁丝或有柄托板固定,屈肘90°,三角巾悬吊,前臂原则上放置在旋中位,固定至愈合,成人6~8周,儿童3~4周。

(三)辨证施护

1.手法复位者在复位后外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复位后早期应注意观察患肢肿胀、疼痛及肢端血液循环,对疼痛剧烈者根据医嘱适当应用止痛剂。对小儿发现哭闹不安应积极寻找原因。对肿胀较重,肢端血液循环及感觉异常者,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肿胀消退后应注意检查夹板有无松动,过松将会影响骨折部位的固定,因此发现夹板松散应及时整理。

2.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为了保证局部固定牢固,有的在内固定之外还加外固定。术后应以枕垫抬高患肢,使患处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并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3.体位:各种方法复位后均应保持屈肘90°,前臂中立位。睡眠时应帮助患者把患肢放舒适、平稳。保持固定后的位置。

4.功能锻炼:固定后2周内主要是作握拳、提肩、吊臂、微微屈肘等动作,每日数次,固定3~4周时可以作小云手动作,固定5~6周时可作大云手,固定7~8周当达到临床愈合时,可解除外固定开始作肘关节地伸直、屈曲、旋前、旋后等活动。

5.定期复查有否骨折再移位及愈合情况,尤其是在前2周内,需每隔数天做X线检查一次,发现再移位应立即矫正,以免形成旋转、成角、交叉等畸形愈合导致前臂旋转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

(四)心理调护

本病在愈合过程中常用各种原因导致骨折断端移位,而需进行重新复位。此时患者会出现恐惧、紧张心理,害怕复位时带来的疼痛,同时担心再复位后是否还会发生移位,而导致反复的复位最终影响骨折部位的正常愈合。护理人员在首次接诊时应做好本病的卫生宣教工作,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病的发展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功能锻炼的方法和必要性。一旦需重新复位患者也可提前有心理准备。

此外本病多见于儿童,在接诊时护士应向患儿家属讲明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对患儿的保护,避免发生骨折断端移位的情况,以便从根本上杜绝重新复位这一很难被患儿家长接受的事情发生。

(五)家庭护理

1.加强患肢的保护,避免骨折断端发生移位。

2.按期复查X光片进行骨折愈合情况的监测。发现异常时听从医生安排。

3.按医务人员的指导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保持不急不躁的情绪,锻炼适度,不可过量。

4.在解除外固定后,要先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一段时间,至患肢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为止。

5.保持前臂功能位即屈肘90°的旋中位。尤其注意睡眠时对前臂位置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