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综合征性肾损害

六、代谢综合征性肾损害

(一)概述

代谢综合征(MS)是由遗传基因(胰岛素、胰岛素受体及受体后胰岛素信号传递途径中物质基因突变)和环境不利因素(体力活动减少、营养过度等)综合作用导致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IR)而诱发。代谢综合征与肾脏疾病的关系密切,微量白蛋白尿(MA)是肾脏受损的早期标志物之一。

1.病因及流行病学

由于代谢综合征患者具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多种代谢紊乱,几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这些因素单独或合并存在时均可引起肾损害,甚至肾衰竭,因此对代谢综合征与肾脏疾病的关系更加值得关注。代谢综合征肾损害发病率日益增加,有研究表明,代谢综合征患者中MA的发生率为22.2%(男性)、26.9%(女性),并且随着代谢综合征患者人数的增加,MA的发生率可增高至36%。

2.病理

早期肾脏病理改变为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细胞增生、鲍曼囊腔扩大及肾小球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增加。代谢综合征可致肾小球高灌注、高滤过状态,从而使肾小球肥大增生,如不给予相应的治疗及干预则可引起肾脏组织结构重塑,最终导致肾脏纤维化及肾功能的进行性丧失。

(1)肥胖相关性肾病:肾脏病理在光镜下表现为两种形态,单纯性肾小球肥大者称为“肥胖相关性肾小球肥大症”(OB-GM);肾小球肥大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者,称为“肥胖相关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OB-FSGS),还有一部分表现为类糖尿病样改变,如轻度、灶性系膜硬化或轻度系膜增生等。

(2)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肾损害:病理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膜的增厚,系膜基质增多和肾小球的硬化,典型表现为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和弥漫型肾小球硬化。

(3)高脂血症和肾损害:表现为肾小球脂质的沉积、肾小球硬化和上皮细胞的损伤、系膜细胞增多和细胞外基质的聚集及肾脏间质的损伤。

(4)高血压肾损害: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良性肾血管硬化。表现为动脉玻璃样变和动脉肌内膜增厚、管壁-管腔比值增加、顺应性下降、管腔狭窄,引起某些肾单位的缺血性皱缩至硬化、肾单位功能低下、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功能受损。

(5)代谢综合征与尿酸相关性肾损害:尿酸生成增多,尿酸盐析出结晶,沉积于肾小管及间质。

(6)慢性炎症反应所致肾损害:肾小球肥大,高灌注、高滤过、动脉壁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最终导致肾损害。

(二)临床表现

代谢综合征由于其包含的多因素,所导致肾损害的机制可能是相互联系的,肾损害的临床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1.中心性肥胖导致的肾损害

体重指数(BMI)是诊断肥胖的标准。既往对亚洲人群的肥胖定义为BMI 23.0~24.9为超重,BMI≥25为肥胖,目前,我国最新研究资料表明BMI≥28为肥胖。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组成成分,可直接导致肾损害,即肥胖相关性肾病(ORG)。ORG临床起病隐匿,发病年龄较晚,常出现蛋白尿,多为中等量蛋白尿,也可出现肾病范围的蛋白尿,但一般无低蛋白血症。与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相比,较少出现大量蛋白尿和肾病综合征,血浆白蛋白较高,血浆胆固醇较低,水肿的发生较少。部分患者有镜下血尿,可合并高血压、高尿酸、高脂血症及胰岛素抵抗。OB-GM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常增高或正常,OB-FSGS患者GFR常随肾脏病理改变加重而下降,但肾功能损害进展相对缓慢。以往认为ORG预后好,较少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但此后有研究显示OB-FSGS的5年肾存活率为77%,10年肾存活率为51%。ORG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总的来说,肥胖可能通过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系膜细胞增生和肥大、脂质的沉积及高瘦素血症等机制加重肾损害。

2.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肾损害

临床可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也可是肾病综合征。

3.高脂血症和肾损害

血脂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增加。

4.高血压肾损害

高血压是肾损害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增加肾脏疾病的发病率及肾衰竭的发生率和致死率。临床上病情进展缓慢,患者常首先出现夜尿多、尿比重低及尿渗透压低等远端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表现,尿改变轻微(轻度蛋白尿、少量镜下血尿及管型尿),而后才逐渐出现肾小球功能损害。

5.尿酸相关性肾损害引起高尿酸性肾病

表现为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功能受损、慢性痛风性肾病及肾脏尿酸结石。

6.慢性炎症反应所致肾损害

血中炎症标志物升高,如C反应蛋白(CRP)、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

(三)治疗

由于肾脏的代偿功能强大,代谢综合征引起的肾损害可能是隐匿性的和慢性迁延性的,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对MS各危险因素及时进行综合干预,监测肾损害的早期指标,可有效减轻及延缓肾损害的发生及发展。

1.首选基础治疗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控制体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蛋白尿,最终达到预防及改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目标。合理的饮食能显著降低肾小球的高压力、高滤过状态及减轻肾小球肥大。研究显示通过控制饮食能减少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程度,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血浆三酰甘油、血糖、血压水平。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逆转体内胰岛素抵抗状态,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调节脂代谢紊乱,改善机体代谢紊乱对肾脏也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2.综合性治疗

(1)控制体重,强调饮食和运动,必要时辅以减肥药物如奥利司他及盐酸西布曲明等。有研究发现,通过减轻体重可以减缓高血压,减少MA,减轻肾脏高灌注、高滤过状态。

(2)控制血脂,主要降低TG和LDL-C水平及升高HDL-C的水平,可选用他汀类或贝特类药物治疗,力争使各项血脂指标趋于正常水平。研究表明积极的降脂治疗可以改善肾小球滤过、减少蛋白尿的排出,并可抑制慢性免疫炎症反应。

(3)控制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必要时联合钙通道阻滞剂、受体拮抗剂等其他降压药治疗,目标血压应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目标血压降至130/80 mmHg,若患者尿蛋白大于1 g/24 h时则需降低至125/75 mmHg。ACEI和ARB类药物尚有对肾脏直接的保护作用。

(4)调节糖代谢异常降低胰岛素抵抗是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中心环节,目前常用药物有 ACEI/ARB、PPARY激动剂、二甲双胍类降糖药等。

(5)抗炎及抗氧化应激治疗及上调AMPK和丙二酰CoA的表达也可能是有效的干预手段。

(四)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高于机体需要量

与机体代谢紊乱有关。

2.舒适的改变

与疾病导致头晕、头痛等身体不适有关。

3.疾病相关知识缺乏

与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有关。

(五)护理目标

(1)营养状况逐步改善,肥胖者体重下降,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正常。

(2)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改善或消失,患者自我感觉舒适度提高。

(3)能自觉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掌握自我护理知识。

(六)护理措施

1.营养失调

(1)饮食护理。

评估患者体重增加的原因、时间,每日进食次数和量、进食习惯及饮食结构等情况。

制订减肥计划和目标: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和重要性,鼓励患者树立减肥的信心,帮助患者制订科学可行的减肥计划,包括运动、饮食计划,降低体重最适宜的目标为1年内降低体重的7%~10%,持续体重减轻直至体重指数(BMI)<25 kg/m2;以获得理想体重。单纯吸脂术也能达到改善腹型肥胖的目的,但并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并有增加感染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故不提倡。

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帮助患者制订饮食方案,进食低盐、低胆固醇、适量优质高蛋白饮食,减少单糖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及高纤维素食物。根据24小时尿蛋白丢失情况,酌情给予高生物效价优质蛋白(牛奶、瘦肉、鸡蛋等)饮食0.6~1.0 g/(kg·d),当GFR下降时,应严格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并适当配合必需氨基酸治疗;同时限制脂肪摄入,脂肪的摄入应以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为主,如橄榄油、菜籽油等植物油脂,避免进食动物内脏、动物油脂等;低蛋白饮食的患者需要注意提供足够的糖类,以免引起负氮平衡,但同时又应控制热量的摄入,以维持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避免进食巧克力、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避免睡前进食;还应注意补充钙等微量元素的摄入。

要注意避免过度饮食限制致机体发生低血糖、头晕、眩晕、胸闷、恶心、丧失肌肉控制能力、内分泌失调等不良反应。合理的饮食计划既要达到减轻体重,减少蛋白尿的目的,也要保证机体每日营养需要。

病情观察:每日加强对体重的监测,定期评估营养状况,根据结果及时修订及改进饮食计划,以取得患者积极配合并自觉落实。

(2)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对使用减肥药物的患者,用药前应做好知识宣教,用药后加强观察,出现不适反应时及时请示医师进行处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应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所服用降糖、降压、降脂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同时加强实验室检查,注意检测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尿常规动态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等状况。出院后按要求定期门诊复诊。

2.舒适的改变

(1)患者血压高或水肿明显时,应注意卧床休息,妥善给予生活护理,解决生活所需,加强对跌倒、压力性损伤等不良事件的防范。

(2)病情观察: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特别加强对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的观察,及时评估患者不适症状、体征、持续时间等,及时请示医师进行处理,并做好相关记录。

(3)及时正确按医嘱用药,加强用药后病情观察及记录,注意防范直立性低血压、低血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4)定期加强实验室检查,监测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检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结果。

3.疾病相关知识缺乏

(1)评估患者现状,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疾病相关知识宣教,说明减轻体重对肾脏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患者树立减肥的信心和恒心,鼓励患者家属也积极参与和指导患者的减肥计划。

(2)对患者及家属加强营养、饮食等知识宣教,嘱其规律生活,适度运动,以逆转体内胰岛素抵抗状态,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调节脂代谢紊乱,改善机体代谢紊乱有利于对肾脏的保护作用。

(3)合理增加运动量,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病情状况制订合理可行的运动计划。

(4)增加体力活动应以实用、规律、适度为原则,推荐标准方案为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

(5)患者健康教育应多方式、系统化进行。

(6)指导患者加强对疾病的自我监测,如每日体重监测、血压监测、小便量及外观观察等;并定期门诊随访进行相关血液生化指标、肾损害早期指标的监测等以减轻和延缓肾脏病变的发生及发展。

(七)健康指导

1.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改变饮食结构是首要的自我保健措施。

2.适量增加运动以降低体重,改善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还可以减缓高血压,减少MA,减轻肾脏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增加体力活动应以实用、规律、适度为原则,推荐标准方案为每周至少5天,每天至少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

3.适当的有氧运动还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舒适感。

4.糖尿病患者活动时要随身自备一些糖果,当出现心慌、出冷汗、头晕、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时要及时食用,并及时停止运动。

5.根据患者对活动的耐受情况,不断完善和修订计划,指导患者长期坚持,避免间断运动、体重反弹等情况,以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要注意避免活动量过大、过度劳累,加重心、肾等器官负担。

(吴裕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