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脓性脑膜炎
(一)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即细菌性脑膜炎,又称软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所致脑脊膜的炎症反应,脑和脊髓的表面轻度受累,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化脓性感染疾病。
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B型流感嗜血杆菌。这些致病菌可通过外伤直接扩延、血液循环或脑脊液等途径感染软脑膜和(或)蛛网膜。
常用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脑脊液检查、头CT、MRI、血细菌培养。
疾病治疗:未确定病原菌时首选三代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因其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如确定病原菌肺炎球菌,首选青霉素,对其耐药者,可选头抱曲松,必要时联万古霉素治疗;如确定病原菌为脑膜炎球菌,首选青霉素;如确定农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可选头孢他啶。也可激素治疗、对症治疗。
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但预后与机体情况、病原菌和是否尽早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有关。
(二)临床表现
1.感染症状
发热、寒战或上呼吸道感染表现等。
2.脑膜刺激征
表现为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但新生儿、老年人或昏迷患者脑膜刺激征常常不明显。
3.颅内压增高
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腰穿时检测颅内压明显升高,有的在临床上甚至形成脑疝。
4.局灶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5.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有比较特殊的临床特征,如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血症时出现的皮疹,开始为弥散性红色斑丘疹,迅速转变成皮肤瘀点,主要见于躯干、下肢、黏膜以及结膜,偶见于手掌及足底。
(三)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与细菌感染有关。
2.急性疼痛
头痛与颅内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反复呕吐及摄入不足有关。
4.潜在并发症
脑疝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5.躯体活动障碍
与神经功能损害所致的偏瘫有关。
6.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散在的皮肤瘀点有关。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环境:保持病室安静,经常通风,用窗帘适当遮挡窗户,避免强光对患者的刺激,减少患者家属的探视。
(2)饮食: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按患者的热需要制订饮食计划,保证足够热量的摄入。注意食物的搭配,增加患者的食欲,少食多餐。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意识障碍的患者给予鼻饲饮食,制订饮食计划表,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
(3)基础护理: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减少因发热、呕吐等引起的口腔不适;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是皮肤有瘀点、瘀斑时避免搔抓破溃。
2.病情观察及护理
(1)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皮肤瘀点、瘀斑的变化,婴儿应注意观察囟门。若患者意识障碍加重、呼吸节律不规则、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躁动不安等,提示脑疝的发生,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2)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械:抢救车、吸引器、简易呼吸器、氧气装置及硬脑膜下穿刺包等。
3.用药护理
(1)抗生素:给予抗生素皮试前,询问有无过敏史。用药期间监测患者的血象、血培养、血药敏等检查结果。用药期间了解患者有无不适主诉。
(2)脱水药:保证药物按时、准确滴注,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皮肤颜色、弹性的变化,注意监测肾功能。避免药液外渗,如有外渗,可用硫酸镁湿热敷。
(3)糖皮质激素:严格遵医嘱用药,保证用药时间、剂量的准确,不可随意增量、减量,询问患者有无心悸、出汗等不适主诉;用药期间监测患者的血象、血糖变化;注意保暖,预防交叉感染。
4.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文化水平,介绍患者的病情及治疗和护理的方法,使其积极主动配合。关心和爱护患者,及时解除患者的不适,增强其信任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康复护理
有肢体瘫痪和语言沟通障碍的患者可以进行如下的康复护理。
1)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根据病情,给予床上运动训练。
(1)桥式运动:患者仰卧位,双上肢放于体侧,或双手十指交叉,双上肢上举;双腿屈膝,足支撑于床上,然后将臀部抬起,并保持骨盆成水平位,维持一段时间后缓慢放下。也可以将健足从治疗上抬起,以患侧单腿完成桥式运动。
(2)关节被动运动:为了预防关节活动受限,主要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肘关节伸展,腕和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
(3)起坐训练。
2)对于清醒患者,要更多关心、体贴患者,增强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促进其语言功能的恢复。
6.循证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较为常见的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神经系统感染的疾病,婴幼儿发病较多。本病预后差,病死率高,后遗症多。相关学者通过对7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护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得出做好病情的观察和加强临床护理是促进患儿康复的重要环节。
对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护理效果的探讨,得出结论: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对疾病的认识,对病情发展变化作出及时、正确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并发症利后遗症发生,提高生命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