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锁骨骨折
由外力作用破坏了锁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者,称为锁骨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之一,亦称缺盆骨折、锁子骨断伤、井栏骨折断等。锁骨是指两个弯曲的长管状骨,位置表浅,桥架于胸骨与肩峰之间,是肩胛带与躯干间的唯一骨性联系。锁骨呈“~”形,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外交界处,尤以幼儿多见。
本骨折隶属于中医锁子骨骨折范畴。
(一)病因病理
多为间接暴力所致,跌倒时手掌或肩部外侧着地,外力传至锁骨而发生骨折。新生儿在出生时,其上肢或肩部尚挤于产道内,若接产者用力拉出上肢或肩部时,可造成锁骨产伤骨折,多呈横断或短斜形骨折。在幼儿可为青枝骨折。骨折后,内断端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向后上方移位;外侧则由于上肢的重力和胸大肌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骨折内侧断端向外上方严重移位时,可穿破皮肤而造成开放性骨折。
(二)辨证施治
锁骨因位于皮下,骨折后局部肌肉痉挛,肿胀、疼痛、压痛甚为明显。可摸到移位的骨折端,患肩向内,下、前倾斜,常用健侧手掌托持患侧肘部,以减轻因上肢重量牵拉而引起的疼痛。头部多向患侧倾斜,下颏偏向健侧,使胸锁乳突肌松弛而减少疼痛。幼年患者缺乏自诉能力,且锁骨部皮下脂肪丰厚,不易触摸,尤其是青枝骨折,临床表现不明显,易误诊。但在穿衣、上提其手或从腋下托起时,会因疼痛加重而啼哭。
(三)治疗要点
1.幼儿锁骨用移位骨折复位法
患儿由家长揽抱成坐位。助手在患儿背后用双手扳住患儿两肩外侧,两拇指顶住肩胛间区,向背后徐徐用力拔伸,使患儿挺胸,肩部后伸,以矫正重叠移位。术者用拇、食、中指以提按手法,提远端向上,按近端向下,将折端对位。
2.少年及成年锁骨用移位骨折复位法
(1)膝顶复位法。
(2)外侧牵引复位法。
(3)仰卧复位法。
(4)单人整复法。
固定方法:可采用“∞”字绷带固定法,亦可采用双圈固定法。
锁骨骨折如无其他并发症一般为门诊治疗。
(四)心理调护
患者因不住院只是在门诊定期复查,故在练功时会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害怕自己练功不当会导致骨折部位错位。护理人员一方面要耐心解释练功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对患者进行练功的具体指导,对其错误的方法给予纠正,并对其正确地给予充分肯定以增强其练功的自信心,解除紧张及恐惧心理。
(五)家庭护理
1.体位:当骨折部复位后,要保持挺胸及肩部后伸位。禁忌肩部的前屈活动。坐、立、行走乃至睡眠时均应维持此姿势。睡眠时应平卧,沿脊背竖放一枕使肩仍维持后伸,切忌侧卧及睡软床。
2.有移位而使用固定圈的患者要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情况及是否有神经受压现象。若两手及前臂有麻木或桡动脉摸不清时,表示布带过紧,可以小幅度自行调整,如不能缓解或出现患肢肿胀应由医生检查。
3.保持腋窝部皮肤的清洁、干燥,防止发生皮肤糜烂。
4.练功:方法是握拳、伸屈肘关节、双手叉腰肩部后伸,每日数次。
5.定期复查,一般第1周内复查两次,以后每周1次。4周可解除固定。若为粉碎性骨折需延长固定至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