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掌骨骨折

十、掌骨骨折

掌骨骨折亦称驻骨骨折、壅骨骨折。掌骨骨折多见于成年人,儿童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第1掌骨短而粗,活动性较大,骨折多发生于基底部;第2、3掌骨长而细,握拳击物时重力点落在第2、3掌骨,故易骨折。第4、5掌骨既短且细,第5掌骨易遭受打击而发生骨颈骨折。本骨折隶属于中医的掌骨骨折范围。

(一)病因病理

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掌骨骨折。根据受伤部位分以下4种情况。

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

间接暴力引起,骨折无端受拇长屈肌、拇短屈肌与拇指内收肌的牵拉,近端受拇长展肌的牵拉,骨折总定向桡背侧突起成角。

2.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

亦由间接暴力引起,骨折线呈斜形经过第1掌腕关节面,骨折远端包括第1掌骨基底部的桡侧,向桡、背侧脱位。

3.掌骨颈骨折

握拳时掌骨头受到冲击所致,第5掌骨因其易暴露和受打击,故最多见,第2、3掌骨次之。骨折后断端受骨间肌与蚓状肌的牵拉,而向侧成角突起,掌骨头向掌侧屈转;又因手背伸肌腱牵拉,以致近节指骨向背侧脱位,掌指关节过伸,手指越伸直,畸形越明显。

4.掌骨干骨折

多由直接暴力所致,打击或挤压伤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由扭转或传达暴力所致者,多为螺旋成斜形骨折。骨折后因骨间肌及屈指肌的牵拉,使骨折向背侧成角及侧方移位,单一的掌骨骨折移位较轻,而多根骨折则移位较严重,且对骨间肌损伤也较甚。

(二)辨证施治

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有明显压痛,触诊时纵向挤压或叩击掌骨头则疼痛加剧。骨折有重迭移位时该掌骨短缩畸形,可见掌骨头凹陷。

手法整复:

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

在臂丛麻醉下,先将拇指向远侧与桡侧牵引,以后将第1掌骨头向桡侧与背侧推扳,同时以拇指用力向掌侧与尺侧压顶骨折处以矫正向桡侧与背侧突起成角。

2.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

采用同掌骨基骨折相同手法,但应注意若仅使指外展而未将第1掌骨外展,反而加重掌骨内收,则脱位难以整复。

3.掌骨颈骨折

由于骨折片向背侧成角,常有错误地将掌指关节固定于过伸位者。因在过伸位时,侧副韧带松弛,掌骨头仍向掌侧屈转不能整复。只有在屈曲90°位,侧副韧带紧张,然后用食指压顶近节指骨头,使指骨基底部位于掌骨头之侧,将骨断片向背侧顶,同时用拇指将掌骨干向掌侧压才能准确整复。

4.掌骨干骨折

整复时,助手握持前臂,术者一手牵引患指,另一手施行手法。在拔伸牵引下,先提按骨折端矫正向背侧突起成角。然后用食指和拇指在骨折的两旁自掌侧与背侧行分骨挤压,矫正侧方移位。

固定方法:

(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应用外展夹板固定。

(2)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采用石膏固定与拇指牵引。

(3)掌骨干骨折,在牵引下先矫正向背侧突起成角度,以后用食指与拇指在骨折的两旁自掌侧与背侧行分骨挤压,并放两个分骨垫以胶布固定;如骨折片向掌侧成角则右掌侧放一小毡垫以胶布固定;最后在掌侧与背侧各放一块夹板,厚2~3 min,以胶布固定,外加绷带包扎。

(三)辨证施护

1.固定与位置:掌骨骨折复位后多采用夹板或石膏固定。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或骨折脱位要保持第1掌骨外展,拇指对掌位;掌骨颈骨折要保持掌指关节和近侧指间关节在屈曲90°位,以免造成骨折断端及脱位的移位,甚至造成骨折畸形愈合及关节强直而留下残疾。

2.功能锻炼:掌骨骨折复位后,早期应避免骨折部活动,可做肩肘关节活动,在4周内第1掌骨各类骨折均不能做腕掌关节内收活动,2~5掌骨干骨折不能作用力的伸指、握拳活动,掌骨颈骨折不能做伸指活动;待解除外固定后,逐步加强手部关节及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3.应用夹板或石膏外固的护理:重点注意其松紧度是否适宜,指端血液循环是否良好,局部有无因过紧而致疼痛加重,甚至形成压力性损伤。

4.去除外固定后局部可用海桐皮汤等活血通络之药物煎水熏洗患部,配合功能锻炼以尽快恢复手掌功能,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四)心理调护

手掌是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的,其功能是否能完全恢复,关系到患者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是否能正常进行。尤其是女性患者因在家庭中承担较多的家务劳动,手部功能障碍对其个人生活及家庭生活影响较大。因此本病患者多为此而焦躁,同时恐惧其功能不能恢复正常。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对患者的不正常心态给予引导,并指导患者正确练功,勿因急躁而盲目练功导致畸形愈合。

(五)家庭护理

1.患肢可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

2.观察指端颜色,皮肤温度及有否无原因而发生指部的疼痛,如有异常应立即就医。

3.去除外固定前,每日练习肩、肘关节的活动,练习时要保证患部的功能位置,必要时可以健侧手掌托患侧手掌进行活动。去除外固定后可练习握拳,腕部屈伸及旋转,逐步练习提起重物。

4.去除外固定后可配合熏洗,熏洗时注意水温不可超过70℃,老年人及儿童水温要低于50℃。

5.按医生要求定期到医院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