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是胚胎时期室间隔(流入道、小梁部和流出道)发育不全,形成左右心室异常交通,致使血流产生左向右分流的一种心脏结构畸形。它可单独存在,也可为某种复杂心血管畸形的组成部分,如法洛四联症。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50%,约40%的室间隔缺损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本节只限单纯室间隔缺损。
(一)概述
1.分型
1)根据缺损解剖位置不同及其与房室瓣、主动脉瓣的关系分类。
(1)膜周部缺损:最为常见,占60%~70%,位于主动脉下,由膜部与其相连接的三个区域(流入道、小梁部或流出道)延伸而成。
(2)肌部缺损:占20%~30%,又分为窦部肌肉(即肌部流入道)缺损、漏斗膈肌肉缺损及肌部小梁部缺损。
2)根据缺损大小分类(表5-2)。
表5-2 室间隔缺损的分类
2.病理生理
疾病早期因左室压力高于右室压力,其分流为左向右分流,肺循环血量增加,加重左心房和左心室的负荷。随着病情发展或分流量大时,右心血流量增加,舒张期负荷加重,右心房、右心室增大。肺循环压力继续增高,晚期可导致肺小动脉肌层及内膜改变,管腔壁增厚,管腔狭窄,出现左向右分流减少,甚至右向左分流,右心压力增加,逐渐出现左右心之间双向分流,甚至持续的右向左分流,这时患儿表现为发绀,右心衰竭征象,如肝大、周围组织水肿、颈静脉怒张等,即艾森门格综合征。这一阶段的患儿已失去手术机会,唯一等待的是心肺联合移植。
3.治理要点
小型室缺可门诊随访至学龄前期,膜周部和肌部小梁部缺损有自然闭合可能,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进行抗感染、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对症处理,直到手术。大中型缺损和有难以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者,肺动脉压持续升高超过体循环压的1/2,或肺循环/体循环量之比大于2∶1时,或年长的儿童合并主动脉瓣脱垂或反流等,应及时手术。心导管封堵对关闭肌部、部分膜部室缺是安全有效的。
(二)临床表现
1.健康史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儿出生情况、食欲情况及生长发育史,既往有无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家族中有无先天性心脏病病史。
2.身体状况
(1)症状:多取决于缺损大小及肺循环的阻力。若缺损<0.5 cm则分流量较小,多无临床症状,生长发育正常。缺损大者,症状出现早且明显,新生儿后期及婴儿期即可出现气急、多汗、苍白、乏力,尤在活动或哭闹时明显,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甚至心衰。疾病晚期,分流量大的室间隔缺损患儿可出现阻塞性肺动脉高压,表现为青紫、活动能力下降,即艾森门格综合征。
室间隔缺损常见并发症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
(2)体征:症状明显患儿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落后、胸廓畸形、心尖冲动增强并向左下移位,心界向左下扩大等。其听诊典型心脏杂音为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有4~5级粗糙收缩期杂音,向心前区传导,伴收缩期细震颤。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及分裂。明显肺动脉高压者,肺动脉第二音显著亢进而心脏杂音较轻。
3.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小缺损心电图可正常或电轴左偏;中型缺损者左心室肥大;大缺损可表现出左心室肥大、右心室合并肥大,并可出现不全性束支传导阻滞和心肌劳损等表现。
(2)超声心动图检查:为诊断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主要手段。二维超声可从多个切面显示缺损的直接征象;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分流束的起源、部位、数目、大小及方向;频谱多普勒超声可测量分流速度,估测肺动脉压,还可间接测量肺循环血流量(QP)和体循环血流量(Qs),正常时Qp/Qs=1,此值增高≥1.5提示为中等量左向右分流,≥20为大量左向右分流。
(3)胸部X线检查:小缺损可无明显改变。中度以上缺损心影轻度到中度扩大,左心缘向左向下延长,肺动脉圆锥隆出,主动脉结变小,肺门充血。晚期病例,心影反见变小,右心室增大,或合并右心房扩大,肺动脉段明显膨大,肺门血管影扩大,肺野血管影接近正常或稀疏。
(4)心脏导管检查:了解心腔及大血管不同部位的血氧含量和压力变化,明确有无分流及分流的部位,是先天性心脏病进一步明确诊断和决定手术前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5)心血管造影:通过导管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而又需考虑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作心血管造影。特别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及血管畸形,心导管造影仍是主要检查手段。可明确心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是否合并左心室流出道狭窄、是否伴有主动脉瓣脱垂(关闭不全)等。
(6)磁共振显影检查:能够准确地判断血流情况和心脏的状况。
4.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患儿既往有无住院经历,家长对疾病的病因和治疗、居家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患儿居住环境及家庭经济状况如何,患儿及家长是否有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