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炎
口炎(stomatitis)是指由于病毒、细菌、真菌或螺旋体引起口腔黏膜的炎症。可单独发病,亦可继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维生素B或维生素C缺乏、久病体弱等。本病多见于婴幼儿期。食具不洁、口腔卫生不良或由于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有利于口炎的发生。如病变仅局限于舌、齿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
(一)概述
1.病因
(1)婴幼儿口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唾液腺分泌少,口腔黏膜比较干燥,易于微生物繁殖。
(2)食具不洁、口腔卫生不良或由于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易引起口炎的发生。
(3)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儿。
(4)机械(如布或棉花擦伤口腔)、物理(如饮食过烫)等因素。
2.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加强口腔护理,局部合理用药;调整饮食,减轻疼痛;监测体温,做好皮肤护理和健康指导。
(二)临床表现
1.健康史
向家长了解患儿口腔疼痛的部位、时间,有无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等,有无不适当的擦拭口腔或饮食过热史,是否长期使用抗生素,喂养方式,家庭卫生条件及卫生习惯,有无不洁饮食史等。
2.身体状况
(1)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性疾病,多发生在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儿也易发生此病。新生儿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奶具污染均可导致感染,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
本病特征是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点状白色乳凝块状物,可融合成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口腔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以颊黏膜多见,齿龈、舌面、上腭亦可受累。患儿一般无全身症状,有时拒乳,免疫功能低下者可累及食管、肠道、肺等部位,导致全身症状。诊断困难时,可取口腔白膜少许放在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1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菌丝和孢子。
(2)疱疹性口炎:又称疱疹性齿龈口炎,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原发性感染引起,多见于3岁儿童,无明显季节性,传染性较强,常在卫生条件差的家庭和集体托幼机构中感染传播,引起流行。
本病特征是起病时发热,体温达38~40℃,有烦躁、拒食、流涎、局部疼痛等症状。在舌、颊内、唇内或齿龈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2~3 mm,周围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小溃疡,上面覆盖黄白色纤维渗出物,有时累及上腭及咽部,常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及齿龈红肿。病程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本病需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常为柯萨奇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及软腭,有时可见于舌,常伴有齿龈红肿及颌下淋巴结肿大。
(3)溃疡性口炎:又称急性球菌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或大肠埃希菌等引起,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时更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本病特征是口腔的各部位均可发生,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水肿,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或浅溃疡,边界清楚,表面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拭去假膜可见渗血现象,不久又被假膜覆盖。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细菌,局部疼痛、烦躁、拒食、流涎、哭闹,常伴发热,体温可达39~40℃,患儿局部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多。症状轻者,一周左右体温可恢复正常,溃疡逐渐愈合;严重者,可因进食过少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3.辅助检查
(1)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2)病原学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细菌。
(3)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增多。
4.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托幼机构有无采取措施,患儿及(或)家长的心理状况,对疾病的病因、预防知识的了解程度,患儿家庭生活环境、经济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照顾能力等。
(三)护理诊断
1.口腔黏膜改变
与口腔不洁、护理不当、抵抗力下降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身体需要量
与疼痛引起拒食有关。
3.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
4.疼痛
与口腔黏膜溃疡有关。
5.知识缺乏
家长缺乏预防和护理知识。
6.预期目标
(1)患儿口腔黏膜恢复完整。
(2)患儿能进食愉快。
(3)患儿体温恢复和维持正常。
(4)患儿口腔疼痛好转。
(5)患儿家长掌握疾病相关知识。
(四)护理措施
1.加强口腔护理
1)鼓励多饮水,可少量多次,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和清洁,减少细菌在口腔内繁殖。
2)鹅口疮患儿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日2~3次;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适当补充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疱疹性口炎患儿多饮水,食物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禁用刺激性、腐蚀性、酸性或过热的食品、饮料及药物;局部可涂碘苷、锡类散、冰硼散等,也可喷西瓜霜;为预防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溃疡性口炎患儿用0.1%依沙吖啶溶液漱口,每日1~2次;1%~3%过氧化氢清洗溃疡面,涂锡类散、抗生素软膏等。
3)局部涂药时应采用正确的方法。
(1)涂药前,应先将纱布或干棉球放在颊黏膜腮腺管口处或舌系带两侧,以隔断唾液,再用棉球将病变部黏膜表面水分吸干后方能涂药,以达到局部用药的目的。
(2)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 min,然后将隔离唾液的纱布或棉球取出,并叮嘱患儿及家长不可立即漱口、饮水或进食。
4)护理时动作要轻、快、准,以免引起患儿口腔疼痛,从而减少对护理产生恐惧。
2.给予合理营养
(1)以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微温或凉流质或半流质为宜,少量多餐。
(2)食物的温度应适宜,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3)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肠道外营养,以确保能量及水分供给。
(4)患儿使用的食具应煮沸消毒或高压灭菌消毒。
3.维持体温正常
(1)每2~4 h测体温,必要时随时监测。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冰敷、温水浴及乙醇擦拭,小婴儿可通过松解包被、衣服等降温,必要时遵医嘱予以药物降温。
(2)观察退热效果,做好皮肤护理。
4.疼痛管理
对于口腔疼痛严重者,可遵医嘱在进食前、口腔涂药前用2%利多卡因涂抹局部,同时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流涎者及时清除流出物,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因流出物刺激而引起皮肤湿疹或糜烂。
(五)健康指导
1.向家长讲解口炎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护理,指导家长保持口腔卫生的方法及饮水、进食和局部涂药时的护理方法。食具专用,定期煮沸消毒或高压灭菌消毒。
2.教育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纠正吮指、不刷牙等不良习惯,鼓励患儿多饮水,培养其进食后漱口的习惯。
3.培养患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避免偏食、挑食,宣传提高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
经过治疗和护理,患儿口腔黏膜恢复完整,能够愉快进食,体温恢复正常,口腔疼痛好转患儿家长能说出口炎的原因及护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