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核性脑膜炎

三、结核性脑膜炎

(一)概述

结核性脑膜炎(TMD)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髓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结核病。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直接播散或经脉络丛播散至脑脊髓膜,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导致结核性脑膜炎。此外,结核菌可因脑实质、脑膜干酪灶破溃所致,脊柱、颅骨、乳突部的结核病灶也可直接蔓延引起结核性脑膜炎。

常用检查项目有脑脊液检查、头CT、头MRI、血沉等。

治疗方法有以下3种。

(1)抗结核治疗: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乙胺丁醇等。至少选择3种药物联合治疗,根据所选药物给予辅助治疗,防止药物不良反应。

(2)皮质甾体:用于减轻中毒症状、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抑制纤维化,可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等。

(3)对症治疗:降颅压、解痉、抗感染等。

预后与患者的年龄、病情轻重、治疗是否及时彻底有关。部分患者预后较差,甚至死亡。

(二)临床表现

1.结核中毒症状

低热、盗汗、食欲减退、全身倦怠无力、精神萎靡不振。

2.脑膜刺激症状和颅内压增高

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在早期由于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增多,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脑积水所致。颅内压多为轻、中度增高,通常持续1~2周。晚期蛛网膜、脉络丛粘连,呈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多明显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和视盘水肿。严重时出现去脑强直发作或去皮质状态。

3.脑实质损害

如早期未能及时治疗,发病4~8周时常出现脑实质损害症状,如精神萎靡、淡漠、谵妄或妄想,部分性、全身性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昏睡或意识模糊;肢体瘫痪如因结核性动脉炎所致,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交叉瘫等;如由结核球或脑脊髓蛛网膜炎引起,表现为类似肿瘤的慢性瘫痪。

4.脑神经损害

颅底炎性渗出物的刺激、粘连、压迫,可致脑神经损害,以动眼、外展、面和视神经最易受累,表现视力减退、复视和面神经麻痹等。

5.老年人TBM的特点

头痛、呕吐较轻,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约半数患者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但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结核性动脉内膜炎而引起脑梗死的较多。

(三)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与炎性反应有关。

2.有受伤害的危险

与抽搐发作有关。

3.有窒息的危险

与抽搐发作时口腔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多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机体消耗及食欲减退有关。

5.疲乏

与结核中毒症状有关。

6.意识障碍

与中枢神经系统、脑实质损害有关。

7.潜在并发症

脑神经损害、脑梗死等。

8.知识缺乏

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有关。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患者出现明显结核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全身无力、精神萎靡不振时,应以休息为主,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规律。病室安静,温湿度适宜,床铺舒适,重视个人卫生护理。

(2)饮食护理:保证营养及水分的摄入。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每天摄入鱼、肉、蛋、奶等优质蛋白,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高热或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给予鼻饲饮食或肠外营养。

(3)戒烟、酒。

2.用药护理

(1)抗结核治疗:早期、联合、足量、全程、顿服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关键。强调正确用药的重要性,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使患者配合治疗。告知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密切观察,出现如眩晕、耳鸣、巩膜黄染、肝区疼痛、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

(2)全身支持:减轻结核中毒症状,可使用皮质甾体等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使用皮质甾体时要逐渐减量,以免发生“反跳”现象。注意观察皮质甾体药物的不良反应,正确用药,减少副作用。

(3)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相应的抗感染、脱水降颅压、解痉治疗。

3.体温过高的护理

1)重视体温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后,观察降温效果,患者有无虚脱等不适出现。

2)采取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使用冰帽、冰袋等局部降温,温水擦浴全身降温,注意用冷时间,观察患者的反应,防止继发效应抵消治疗作用及冻伤的发生。身体虚弱的患者在降温过程中,控制时间,避免能量的消耗。

(2)药物降温: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不可在短时间内将体温降得过低,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防止患者虚脱。儿童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以免诱发Reye综合征,即患者先出现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昏睡等。小心谨慎使用金刚烷胺类药物,以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

4.意识障碍的护理

(1)生活护理:使用床挡等保护性器具。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无渣屑,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定时给予翻身、叩背,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大小便护理,满足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2)饮食护理:协助患者进食,不能经口进食时,给予鼻饲饮食,保障营养及水分的摄入。

(3)病情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瞳孔的变化,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处理。

5.循证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出现头痛、双目凝视、精神呆滞、畏光;中期出现脑膜刺激征、颅内压高、呕吐(以喷射性呕吐为主)、嗜睡;晚期出现失明、昏睡、呼吸不规则、抽搐,危重时发生脑疝而死亡的临床特点。研究表明,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针对性地做好一般护理、病情观察、康复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