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呼吸衰竭

十、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指肺呼吸功能严重损害,导致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0 kPa(60 mmHg),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6 kPa(50 mmHg),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一)病因

呼吸功能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两个方面,影响通气和换气的很多因素都会导致呼吸衰竭。临床上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如下。

1.呼吸道病变

(1)上呼吸道梗阻:喉头水肿、喉痉挛、支气管痉挛、肿瘤、纤维性瘢痕或异物阻塞、外伤和感染等可导致上呼吸道梗阻,引起低氧血症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2)下呼吸道阻力增加:支气管哮喘严重发作、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肺心病导致广泛和严重的下呼吸道阻力增加,导致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引起低氧血症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2.肺组织病变

严重肺部感染、硅沉着病、弥散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水肿、重度肺结核和急性呼吸窘综合征等肺组织病变,引起低氧血症和(或)二氧化碳潴留。

3.肺血管病变

肺毛细血管瘤、肺小动脉栓塞和肺梗死等,使部分静脉血未经氧合而直接流入肺静脉,导致动脉氧合不足和低氧血症。

4.胸廓和胸膜病变

胸廓外伤、畸形、手术创伤、大量气胸或胸腔积液等,影响胸廓活动和肺扩张,导致通气减少及吸入气体分布不均,影响换气功能。

5.呼吸肌疲劳或衰竭

支气管哮喘严重发作、肺炎、肺水肿等导致呼吸道阻力增加和肺顺应性降低,使呼吸肌负荷过重,导致呼吸疲劳,甚至发生衰竭,引起肺泡通气不足。

6.神经及传导系统病变

脑血管病变、脑炎、脑外伤、电击、药物中毒、脊髓灰质炎、多发性运动神经炎及周围神经疾病、重症肌无力、各种原因的肌力降低或肌肉萎缩等均可引起通气不足。

7.氧消耗量增加

重症感染、败血症、重度烧伤、坏死性胰腺炎等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引起氧消耗增加,导致呼吸衰竭。

(二)发病机制

1.缺O2和CO2潴留的发生机制

如肺泡通气不足、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静-动脉分流、弥散障碍、氧耗量增加。

2.缺氧、CO2潴留对机体的影响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可造成急性缺氧,如吸纯氧20 s可出现抽搐,深昏迷。逐步降低O2浓度,症状发展缓慢。轻度缺氧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智力减退、定向障碍;重度缺氧出现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谵妄甚至昏迷。

(2)对心脏、循环系统的影响:缺氧可刺激心脏,使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冠状动脉血流相应增加,有利心肌活动增加所需的氧和能量。急性严重缺氧可引起室颤或心搏骤停。缺氧和CO2潴留均能使肺小动脉收缩,肺循环阻力增加,使右心负荷加重。

(3)对呼吸的影响:缺氧对呼吸的影响远较CO2小。缺氧主要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化学感受器的反射作用刺激通气,如缺氧程度轻或缓慢加重,这种反射较迟钝。CO2是强有力的呼吸中枢兴奋剂,吸入CO2<1%,通气量可增加;4%时,通气量为静息值的1倍;5%时,为4倍;10%时,则通气量可达10倍。当超过12%时,通气量不再增加,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4)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缺O2可直接或间接损害肝细胞,使ALT等上升,但随着缺O2的纠正,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动脉血氧降低时,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量、尿排出量和钠排出量均有所增加;但当氧分压为5.3 kPa(40 mmHg)时,肾血流量减少,肾功能受到抑制。轻度CO2潴留会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随之尿量增加;当CO2分压超过8.64 kPa(65 mmHg)时,pH明显下降,肾血管出现痉挛,致血流量减少、HCO3-和Na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5)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严重缺O2可抑制细胞能量代谢的中间过程,如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以及有关酶的活动。这不但降低能量产生的效率,且因产生大量乳酸和无机磷蓄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能量不足,体内离子转运的钠泵遭到损害,使钾离子由细胞内转移到血液和组织间液,钠和氢离子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酸中毒及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产生的固定酸与缓冲系统中碳酸氢盐起作用,产生碳酸,使组织CO2分压增高。

(三)分型

1.Ⅰ型呼吸衰竭

即缺氧性呼吸衰竭,表现为低氧血症。主要见于肺换气障碍性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2.Ⅱ型呼吸衰竭

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以肺泡通气量不足为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3.Ⅲ型呼吸衰竭

以围术期各种原因引起肺不张,使功能残气量降低和肺闭合容积增加为主要病理生理特征。

4.Ⅳ型呼吸衰竭

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V/Q比值失调。

(四)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除原发疾病症状外,主要为缺O2和CO2潴留所引起的多脏器功能紊乱。

1.呼吸困难

表现在频率和节律方面的改变。如中枢性呼吸衰竭呈潮式、间歇或抽泣样呼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则由原来慢而较深的呼吸变为浅快或不规则呼吸。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表现为点头呼吸或提肩呼吸。但中枢神经药物中毒表现为呼吸匀缓、昏睡。

2.发绀

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可在血液丰富的口唇和指甲出现发绀;另应注意红细胞增多者发绀可明显,贫血者则不明显或不出现;严重休克者即使PaO2正常,也可有发绀。发绀还受皮肤色素及心功能的影响。

3.精神神经症状

急性呼吸衰竭症状较慢性为明显,急性严重缺O2可立即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O2多有智力和定向功能障碍。CO2潴留出现中枢抑制之前的兴奋症状,如失眠、烦躁、躁动,此时切忌使用镇静剂或安眠药,以免加重CO2潴留。随着CO2潴留加重则表现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

4.循环系统症状

长期缺O2和肺动脉高压,可发生右心衰竭。CO2潴留使外周浅静脉充盈、皮肤红润、温暖多汗、血压升高,每搏输出量增多致脉搏洪大有力;又因脑血管扩张,可发生搏动性头痛。

5.消化道和泌尿系统疾病

严重呼吸衰竭除对肝肾功能影响外,还能引起胃肠道黏膜水肿、糜烂、渗血。消化道出血在呼吸衰竭的患者中发生率为20%,消化道溃疡包括糜烂可达70%。但这些症状均可随着呼吸衰竭的缓解而消失。

(五)急救与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尤应注意观察呼吸情况,有无呼吸困难;呼吸节律与频率的改变;有无发绀;吸氧后呼吸情况有无改善等。

2.保持呼吸道通畅

在氧疗和改善通气之前,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咽、鼻腔部的分泌物和胃反流物,通过鼓励患者多饮水、蒸气吸入、雾化吸入和应用祛痰药等使气道充分湿化,增强排痰功能,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辅助呼吸。

3.吸氧

氧疗的目的是使动脉血氧饱和度保持在90%以上,同时有无氧中毒的发生。急性肺水肿和ARDS患者,应立即吸入高浓度氧和纯氧,以保证心、脑等对低氧血症十分敏感的重要脏器的氧供。对于低氧血症明显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应采用低浓度氧持续吸入。

4.防治并发症

严重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患者,应常规给予制酸剂,预防消化道出血。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血容量不足、严重感染、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以及机械通气使用压力过高等,均可引起休克,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休克发生。

5.营养支持

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呼吸功增加、发热等因素,机体代谢处于负平衡,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感染不易控制,呼吸肌疲劳甚至衰竭,以致抢救病程延长。所以在抢救过程中,应常规给患者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类、氨基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饮食,可通过鼻饲、静脉、口服等途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