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脱位,系指股骨头与髋臼窝所构成的关节发生分离移位。髋关节周围有坚强的关节囊、韧带和丰厚的肌群保护,故其结构十分稳定,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脱位,只有在强大的暴力作用下才可能发生。多见于活动力强的青壮年男性。根据脱位后股骨头移位的情况,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和中心性脱位3种,临床以后脱位多见。
(一)病因病理
髋关节脱位多因间接暴力引起。当髋关节屈曲90°时,如过度地内收内旋股骨干,则使股骨头的大部分不能抵触于髋臼内,而移到较薄弱的关节囊后下方,股骨颈前缘紧髋臼前缘而形成以此为支点的杠杆。当股骨干继续内收内旋时,股骨头因受杠杆作用而离开髋臼,形成后脱位。当髋关节屈曲90°时,若暴力作用在膝部,由前向后冲击,则暴力通过股骨干传达到股骨头,有时可合并髋臼后缘或股骨头骨折,造成股骨头后脱位。髋关节后脱位时,脱出的股骨头有时可使坐骨神经受到压迫,牵拉而损伤。
当髋关节急骤外展外旋时,大粗隆顶端即与髋臼上缘相接触,患肢再稍外旋,股骨头因受杠杆作用而被顶出髋臼,突破关节囊的前下方,而形成前脱位。如股骨头停留在耻骨上支水平,则可引起股动,静脉受压迫而导致血循环障碍。
髋关节中心性脱位比较少见。
(二)辨证施治
1.髋关节后脱位
患肢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患侧膝关节亦轻度屈曲,常置于健膝上部,患肢明显短缩,患侧臀膨隆,股骨大粗隆上移,在髂前上棘与坐骨结节连线后上方可触及股骨头,患肢不能主动活动,髋关节肿痛,功能障碍,在做外展、外旋动作时呈弹性固定,粘膝征阳性。
1)手法整复。
(1)屈髋拔伸法:患者仰卧,助手两手按压髂嵴固定骨盆。术者面向患者,骑跨于屈髋屈膝各90°的患肢上,用双前臂、肘窝部扣在患肢腘窝部,逐渐拔伸,使股骨头接近关节囊破裂口,在向上牵拉的同时,略将伤肢旋转,促使股骨头滑入髋臼,感到入臼声后,再将伤肢伸直。
(2)屈髋回旋法:患者仰卧,助手以双手固定骨盆,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另一手以肘窝托其腘窝部,向上提拉,将大腿内收、内旋,髋关节极度屈曲,使膝部贴近腹壁,然后患肢外展、外旋、伸直。当感到或听到股骨头纳入髋臼的弹响时,即可复位。
(3)俯卧推压法:患者俯卧于床边,双下肢置于床外,健侧下肢由助手扶持保持水平位,患肢下垂,助手用双手固定骨盆。术者使患肢屈髋屈膝各90°,一手握住距小腿关节,一手自腘窝部向下推压,使之复位。
(4)肩掮手推法:患者仰卧于床上,健肢垂于床下,患肢髋膝屈曲各90°一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握患肢踝上向下压之,一助手背向患者,用肩扛在患肢腘窝部,并用两手握住患肢踝上,边上扛边摆动小腿。术者由后向前推股骨头,并指挥助手配合动作,使股骨头滑入臼内。
2)固定方法:①患肢外展30°~40°,足尖向上,以皮肤牵引维持,重量4~5 kg,牵引固定2周;②患肢外展30°~40°,足尖向上,患肢两侧置沙袋固定2周。
2.髋关节前脱位
患肢呈外展、外旋及屈曲畸形。在闭孔或腹股沟处可触及股骨头。患肢不能主动活动,髋关节肿痛,在做内收、内旋动作时呈弹性固定,粘膝征阳性。
1)手法整复。
(1)屈髋拔伸法:患者仰卧,一助手按住双侧髂嵴固定骨盆,另一助手屈曲其膝关节并握住患肢小腿,在髋外展、外旋位渐渐向上拔伸牵引至屈髋90°位,与此同时,术者双手环抱大腿根部,将大腿根部向后外方按压,股骨头即可纳入髋臼。
(2)反屈髋回旋法:其操作步骤与后脱位相反。先将髋关节外展、外旋,然后屈髋屈膝,再内收、内旋,最后伸直下肢。
(3)拔伸拉推法:患者仰卧,一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手屈曲髋、膝两关节至90°,向上用力提牵。待患者肌肉放松已能牵开时,术者立于患侧,用两手交叉由内向外环抱患腿根部,向外牵拉脱出的股骨头,用肩抵右患膝外侧向内推扛膝关节,用力持续稳重,待感到有滑动复位音时,见畸形消失,患肢已能恢复屈曲功能,即是复位。
(4)手牵足蹬法:患者仰卧,术者两手握患肢踝部,用一足外缘蹬于坐骨结节及腹股沟内侧,左髋脱位用左足,右髋脱位用右足,足底抵住股骨头,手拉足蹬,徐徐用力。拉松后,用两手将患肢内收,同时足向外支顶股骨头,即可复位。
(5)侧牵复位法:患者仰卧,一助手以两手按压两髂前上棘处,以固定骨盆,一助手用一布带穿过患腿上端内侧,向外上方牵拉;术者一手持患肢膝部,一手持踝部,连续伸屈患肢,在伸屈过程中,慢慢使患肢内收内旋,即感腿突然弹动,同时可听到复位声响,畸形消失而复位。
2)固定方法:在皮肤牵引下,将患肢维持在内收、内旋、伸直位,时间为2~3周。
3.髋关节中心性脱位
症状和功能障碍均较轻,股骨头移位不多者往往只有局部疼痛、肿胀及轻度功能障碍,无特殊体位畸形。脱位严重者有患肢缩短,大粗隆不易摸到,有屈伸,但无旋转活动。若髋臼骨折形成血肿,患侧耻区有压痛,肛门指检常在患侧有触痛和触到包块。
(1)手法整复:移位较轻者,施以手法整复。患者仰卧,一助手握患肢踝部,使足中立,髋外展30°位,轻轻拔伸旋转,另一助手把住患者腋窝行反向牵引。术者立于患侧,一手在患侧大腿根部加布带作外侧方牵引,另一手推髂骨部,即可将内移之股骨头拉出。触摸大转子与健侧比较,两侧对称,即整复成功。
(2)固定方法:移位较轻者,复位后用皮肤牵引或股骨结节牵引,牵引重量4~6 kg,维持4~6周;移位较重者,采用股骨髁上牵引,患者仰卧,患肢需外展30°,重量8~12 kg,2~3 d已达复位后,减轻重量至4~6 kg,维持6~8周。
4.陈旧性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局部瘀肿已消退。随着时间的延续,局部常有增生,轻者不明显,重者关节周围增大,使关节轮廓不清。大腿部的肌肉较健侧萎缩。疼痛多已不明显,已能扶杖跛行,唯畸形仍存在。
(1)手法整复:对于适应手法整复者,应先做骨牵引1周,将股骨头逐渐的牵拉至髋水平,然后以手法剥离粘连,一助手双手按两髂前上棘处,固定骨盆;术者持患肢膝、距小腿关节,顺其畸形姿势,逐渐稳健而适当用力,作髋关节屈伸、回旋,摇摆、前拉、拔伸等各种活筋手法,范围由小到大,力量由轻至重,将股骨头从粘连中解脱出来,使挛缩的筋肉得以充分地松弛,当股骨头的活动范围增加到最大限度时,再按新鲜髋关节脱位各种方法予以复位。
(2)固定方法:一般采用皮肤牵引,维持4周,每日需推挤患肢大转子数次,使髋臼内的瘢痕组织被挤压研磨,逐步退化吸收,使股骨头与髋臼进一步相吻合,关节更趋稳定。
(三)辨证施护
1.病室内宜整洁,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髋关节复位后应平卧于硬板床上,复位后牵引时需保暖,垫放便盆时,动作要轻,减少患者因疼痛造成床上排便困难。
3.随时观察患者的体位是否保持在功能位置,如髋关节后脱位者复位后应保持伸直外展位牵引,避免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活动;前脱位者复位后应保持患肢内收、内旋伸直牵引,避免外旋、外展;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可以在外展旋中位牵引。
4.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情况及全身症状,卧床期间,加强皮肤护理,注意口腔清洁,防止坠积性肺炎及尿路感染的发生。
5.患肢疼痛影响睡眠时,局部可外敷消瘀止痛膏,临时服止痛药。
6.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大便秘结者,多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或选用大黄、火麻仁各12 g,蓖麻仁9 g,郁李仁6 g水煎服。也可选用番泻叶泡开水代茶饮。
7.加强功能锻炼,在牵引或夹板、沙袋制动期间,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及距小腿关节功能锻炼。解除外固定或牵引后,可下地持拐患肢不负重行走,3个月后逐渐锻炼患肢负重。
8.解除外固定后,可选用针洗Ⅰ号等舒筋活络药物熏洗或行药浴。
(四)心理调护
本病多见于活动力强的青壮年男性。由于突然的损伤,在原来行走、活动、工作、生活正常的情况下,突然造成患肢局部肿痛、功能障碍,不能自主活动,必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给机体带来不利影响。当患者住进病房后,既有生理反应,也有心理变化,还有着多层次的人际关系,从家庭到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由于患者对伤情不了解,恐怕成残疾,突然成为家庭的累赘,更是急躁。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负担,耐心向患者介绍髋关节脱位的病情、治疗和康复过程,便于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给患者以热情的服务,周到的护理,使患者处于最佳状态,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服从护理,坚持功能锻炼,以利于尽快地恢复功能。
(五)家庭护理
1.居室应干燥通风,空气新鲜,患者宜卧硬板床铺。
2.根据病情,可回家休养者,患肢要保持外展30°~40°,足尖向上,患肢两侧置沙袋固定2周。注意局部保暖。
3.拆除固定后可用中药熏洗。选用伸筋草15 g、透骨草15 g、五加皮12 g、三棱12 g、莪术12 g、秦艽12 g、海桐皮12 g、牛膝10 g、木瓜10 g、红花10 g、苏木10 g,加清水适量,煎沸,趁热熏洗患部,每日1~2次。
4.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如为髋关节前脱位,其功能锻炼过程中,应避免髋关节外展、外旋,以免再发生脱位。
5.饮食可进普通饮食,卧床期间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品,以利排便。后期多进养肝壮筋之食品。
(六)注意与禁忌
1.在整复后2~3年内避免超负荷活动,以减轻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2.避免闪、挫等诱发因素。
3.定期到门诊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