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系指由病毒感染造成脑实质病变,并引起一系列相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本病病程多具有自限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一)概述
1.病因
引起脑炎的病毒较多,80%由肠道病毒所致(主要是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其次为虫媒病毒、疱疹病毒科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副黏病毒属病毒(如麻疹病毒、风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
2.发病机制
(1)血行播散途径:病毒自原发病灶处(呼吸道、消化道)侵入人体,在淋巴系统内繁殖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此时患儿可出现发热等全身表现。血液中的病毒通过感染嗅神经上皮,通过感染筛板或感染脑的毛细血管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脑膜或脑实质感染的表现。
(2)直接侵犯:如单纯疱疹病毒直接经嗅神经入侵脑部,导致神经系统破坏。
3.病理
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脑组织和脑膜弥漫性充血、水肿,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神经元灶性坏死,炎性胶质结节形成,血管周围淋巴细胞聚集。此外,免疫反应可造成神经脱髓鞘病变,血管及周围损伤。病理改变多为弥漫性,但亦可出现相对局限倾向,如单纯疱疹病毒常引起颞叶为主的脑部病变。
4.治疗
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急性期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
(1)支持治疗:卧床休息,维持体温正常和水、电解质平衡,合理供给营养。
(2)控制惊厥发作:给予地西泮、苯巴比妥等止惊剂。
(3)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严格限制液体入量;过度通气控制PaCO2在20~25 kPa;静脉注射脱水剂。
(4)抗病毒和抗生素药物使用: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脑炎患儿首选阿昔洛韦治疗,每次5~10 mg/kg,每8 h一次。干扰素、利巴韦林、免疫球蛋白对控制病毒感染有一定效果。重症或合并细菌感染患儿酌情给予抗生素治疗。
(5)呼吸道和心血管功能监护与支持:密切观察病情,重症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
(二)临床表现
1.健康史
(1)评估患儿近期患感染性疾病史和传染性疾病史。
(2)评估患儿动物接触史或虫媒叮咬史。
(3)了解患儿预防接种史以及生活和接触环境是不是疫源地。
(4)评估患儿的年龄、营养状态及生长发育史。
2.身体状况
起病急,临床表现与病变脑实质部位、严重程度有关。
1)前驱症状:急性全身感染表现,如发热、腹痛、眩晕、咽痛、腹泻等表现。
2)中枢神经症状。
(1)弥漫性大脑病变(多数):主要表现为反复惊厥发作,全身性发作多见;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有嗜睡、昏睡、昏迷、深昏迷、去皮质状态的表现;颅内压增高表现,若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考虑出现脑疝。
(2)局限性大脑病变:与病变脑组织功能有关系。若累及额叶皮质运动区则表现为反复惊厥发作为主,伴或不伴发热;多种病毒感染可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患儿则出现神经情绪异常,如幻觉、躁狂、失语及定向力计算力和记忆力障碍。
(3)其他: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者,如偏瘫、不自主运动、面瘫、吞咽障碍等。
(4)病程:一般2~3周,多数患儿完全恢复,少数可留有癫痫、肢体瘫痪、智力落后等后遗症。
3.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1)病毒学检查:通过脑脊液病毒分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阳性,恢复期患儿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等诸多方法确诊并明确病原。
(3)脑电图:可呈现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异常脑电图表现。合并癫痫者可出现棘波、棘-慢复合波。部分患儿脑电图正常。
(4)神经影像学:头颅CT或头颅MRI可呈现脑实质变化。
4.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患儿有无因住院出现心理行为反应,年长儿有无因疾病危重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评估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对治疗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患儿疾病的预后期望;评估患儿家长的心理情绪状态,有无焦虑、抑郁或内疚等心理反应;评估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等。
(三)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有关。
2.颅内调适能力降低
与颅内炎症有关。
3.潜在并发症
脑疝。
4.有受伤的危险
与惊厥发作有关。
5.急性意识障碍
与脑实质炎症有关。
6.躯体活动障碍
与昏迷、肢体瘫痪有关。
7.预期目标
(1)患儿体温恢复和维持正常。
(2)患儿颅内压恢复和维持正常。
(3)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4)患儿住院期间得到及时有效护理,无受伤情况发生。
(5)患儿意识恢复和维持正常。
(6)患儿病情好转,躯体活动恢复正常,或瘫痪肢体未发生肌肉萎缩或功能障碍。
(四)护理措施
1.维持体温正常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发热患儿每4 h测体温一次,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室温维持在18~22℃,湿度50%~60%,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低热不需特殊处理,体温超过38.5℃时,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药物降温,以防高热惊厥。及时更换被汗液浸湿的衣被,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如有虚脱,应予保暖、补液。遵医嘱给予抗病毒药物。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意识状态、面色、意识、瞳孔、前囟等变化,并详细记录。及时发现惊厥发作先兆,如意识障碍、囟门隆起、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及时给予处理。警惕脑疝、呼吸衰竭等危象出现。密切监测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室管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做好各种急救物品的准备工作,配合急救处理。
3.防止外伤及意外
保证病室环境安全舒适,安排专人陪护患儿,保持患儿安静。患儿呕吐时防止误吸及窒息。惊厥发作时需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护口腔防止舌咬伤,适当约束防止躁动受伤或坠床。协助患儿做好生活护理。协助患儿采取舒适的体位,并定时翻身,促进患儿维持皮肤完整性。
4.促进脑功能恢复
减少刺激,患儿保持安静,减少烦躁与哭闹,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减轻脑缺氧。遵医嘱使用脱水剂及镇静药,减轻脑水肿及控制惊厥发作。遵医嘱应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有助于脑功能恢复。
5.维持皮肤完整性,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卧床期间协助患儿做好生活护理,定时洗漱、进食,及时清理大小便。协助患儿采取舒适的体位,昏迷患儿取侧卧位。定时变换体位,促进患儿维持皮肤完整性。及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昏迷患儿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坠积性肺炎发生。保持肢体功能位。病情许可,应尽早协助患儿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注意循序渐进,采取保护措施。
(五)健康指导
以患儿及家属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介绍病情、治疗护理和疾病预后方面的知识。宣传病毒性脑炎的预防知识,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恢复期及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患儿,需指导家长制定适合患儿情况的康复方案并协助实施,从而改善患儿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经过治疗和护理,患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能维持正常的颅内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住院期间,患儿未发生安全事故;能保持安静、舒适;患儿意识和精神状态恢复正常;住院期间患儿瘫痪肢体功能障碍未加重,肌肉未见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