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十九、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

(一)概述

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综合征(HHS)是糖尿病的急性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是以严重的高血糖而无明显酮症酸中毒、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脱水和意识障碍为特征。

(二)病因及流行病学

1.病因

常见诱因包括:①严重的急性应激状态;②各种急性感染,最常见,约占60%;③急性全身性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急性心肌梗死、尿毒症、大面积烧伤、头颅手术等;④运用了某些加重高渗状态或相关的诱发剂,如高渗葡萄糖、腹膜透析、甘露醇及相关的利尿药物后;⑤使用了相关的胰岛素抵抗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西咪替丁、β-受体阻滞剂、苯妥英钠等;⑥患者饮水不足或失水过多、发热、腹泻、严重呕吐、短时间内摄入过多的含糖食物等。

2.流行病学

HHS病死率为DKA的十倍以上。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患者本身存在糖尿病或糖耐量减低的情况下,在相关诱因的基础上致使血糖升高,同时伴有电解质的紊乱,特别是血钠的升高明显,导致患者产生严重的脱水、高渗状态、电解质紊乱、昏迷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四)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HHS起病比较隐匿。典型的HHS主要表现为严重失水和神经系统症状。

脱水患者出现尿量增多、皮肤干燥、口渴明显等,严重时甚至出现外周循环衰竭的表现。神经精神症状患者表现为反应迟钝、嗜睡、幻觉、木僵甚至昏迷等。

2.实验室检查

(1)血糖≥33.3 mmol/L。

(2)有效血浆渗透压≥320 mOsm/L。

(3)血清氢根离子≥18 mmol/L,或血pH≥7.30。

(4)尿糖呈强阳性,尿酮、血酮多正常或弱阳性。

(五)治疗

治疗主要包括迅速恢复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改善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小剂量胰岛素静脉输注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积极治疗各种诱发因素及相关并发症等。

(六)护理措施

1.充足补液

(1)根据临床表现评估患者脱水的程度,对于重度脱水者,补液量可按照总体液量的24%计算。

(2)一般根据血清钠及血浆渗透压的情况决定补液种类,一般补充生理盐水。当血清钠>160 mmol/L、血浆渗透压>350 mOsm/L、患者无休克等情况时,可静脉输入0.45%的低渗盐水。低渗盐水输入不宜过量,注意监测患者血压、电解质情况,防止输入过多低渗盐水所引起的溶血、低血压、脑水肿等。

(3)补液应循序渐进,一般失水量可在12小时内补入,在最初的1~2小时内先输入2000~3000 mL,剩下的部分分别在24小时内补足。

(4)静脉补液时应特别注意防止液体进入过多过快所引起的肺水肿、脑水肿等。

(5)清醒患者可口服温开水,昏迷者可管喂温开水(200 mL/h)。

2.胰岛素使用的护理

参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3.补钾的护理

在胰岛素运用2小时内,患者尿量的排出充分后可静脉补钾。一般临床上采用10%氯化钾,口服或者静脉补钾。静脉补钾时随时监测患者血钾情况、尿量、补钾的速度及浓度等。24小时患者补钾量可达6~8 g。

4.病情观察

(1)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安置床旁心电监护。

(2)及时监测患者的血糖、血清电解质特别是血清钠、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及时做好各种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及时判断治疗后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对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患者抢救有效措施包括患者神志的恢复、皮肤弹性的恢复、血压升高、尿量>50 mL/h、脉搏充盈有力、血糖下降<14 mmol/L、血浆渗透压下降至320 mOsm/L。

(4)吸氧。

(5)做好各种管道护理,如胃管、尿管、氧气管及输液管道等,气管插管的患者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等。做好昏迷患者的常规护理,包括口腔、生活及皮肤护理等。

(6)心理护理:应积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本病相关的信息,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便于积极配合治疗。

(七)预防

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教会患者自我血糖检测的方法。预防和及时治疗感染及其他诱因。加强糖尿病教育,指导糖尿病相关急慢性并发症的知识。让患者了解此次发病的原因及HHS的常见诱因及预防措施。告知患者定期门诊复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