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大出血

十六、上消化道大出血

消化道以十二指肠悬韧带为界,其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及来自胰腺、胆道的急性出血。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上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很多,大多数是上消化道疾病所致,其中最常见的病因为消化性溃疡,其次为门静脉高压症,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胃黏膜脱垂、胃动脉硬化等出血也较常见。少数病例可能是全身疾病(如败血症、血液病等)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现象。

1.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道出血原因。出血多由于活动期溃疡周围小血管充血、破裂或溃疡基底肉芽组织的血管破裂所致。过度疲劳、精神紧张、食欲缺乏、服用损伤黏膜的药物及胆汁反流等均可引起出血。

2.食管静脉曲张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由于解剖的关系,曲张的静脉暴露于黏膜下,并缺乏周围组织支持和保护,易破裂致大出血。

3.胃癌

由于癌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表面发生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而引起出血。

4.急性胃黏膜病变

急性胃黏膜病变是指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应激性溃疡等,其发病原因有以下2点。

(1)药物、感染引起的出血:如水杨酸类、吲哚美辛、乙醇及细菌毒素等。

(2)应激现象: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后、严重全身性疾病等引起的应激性溃疡出血。

5.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疾病包括血管性疾病、血液性疾病、尿毒症、结缔组织病、急性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

1.呕血和(或)黑便

呕血和(或)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血液在胃内与胃酸结合转为酸性血红素,使呕出的血液呈棕褐色或黑色;通过肠道排出时,血液中的铁经肠道细菌作用,变成硫化铁而使粪便变黑。出血量超过60 mL时便可引起黑便。如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呕出的血液呈鲜红色或紫红色;如在肠内停留时间短,则排出的粪便呈暗黑色。一般幽门以上出血多表现为呕血,幽门以下出血多表现为黑便。当幽门以下出血量多时,血液反流入胃,也可以引起呕血。呕血患者常继之有黑便,而黑便患者可无呕血。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也有少数消化道出血者首发症状为晕倒、出冷汗、心悸、四肢发冷等休克或休克前期的症状,此时尚未出现呕血或黑便,须高度警惕,以防误诊或漏诊。

3.发热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24 h内可出现低热。

4.氮质血症

在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硝化产物被肠道吸收,血液中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

(三)急救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病情急、变化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应采取积极措施抢救。抗休克、止血是救治的关键。

1.一般处理

(1)卧床休息: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检查。患者卧床可取自由体位,但要注意防止呕吐物误吸。

(2)饮食:合理的饮食可中和胃酸,抑制饥饿性收缩而有利于止血。除呕血者外,一般不禁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在止血1~2 d可逐渐进流汁,溃疡病患者呕血停止后宜进温凉流质饮食,每次50~60 mL,根据病情逐渐增加,出血活动期应禁食。

2.补充血容量

不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如何,补充血容量是最重要的抢救措施,及时补充血容量是防止休克的关键。

(1)立即静脉输入5%~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做好输血准备。

(2)输血:输血是补充丢失血容量的最好治疗方法。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予输血:①出血严重,收缩压低于90 mmHg;②脉率120次/分以上;③有休克表现;④血红蛋白70 g/L以下。

(3)在没有血源的情况下,可先输入右旋糖酐-40、羧甲淀粉等胶体溶液。

3.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止血

若确诊为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应立即经口或鼻插入三腔管,利用气囊充气压迫止血。

4.内镜治疗

内镜直视下注射硬化剂到曲张的静脉,是目前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手段。

5.药物治疗

胃内注入去甲肾上腺素。

6.外科手术

内科治疗不能奏效者,可采用门体静脉分流等手术进行治疗。

(四)护理

1.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止血

1)插管:先用注射器分别向食管和胃囊注气,检查是否漏气,抽尽气囊内气体,三腔管前端涂以液体石蜡备用。患者取斜坡卧位,自鼻腔插入三腔管至咽喉部时,嘱患者吞咽动作以利插入,当到达65 cm处并抽出胃液时,则提示管端已达胃窦部。向胃囊内注气150~200 mL后,将开口部反折并加以止血钳,然后慢慢向外牵引三腔管,如遇阻挡则表示胃囊已达胃底部,此时牵引三腔管的手不可放松,以保持在中等抗力情况下用宽胶布固定三腔管。随即向食管囊注气100 mL,同样用止血钳夹住管端。用测压计测量并记录囊内压,一般胃囊应为5.6 kPa(50 mmHg),食管囊为4~5.3 kPa(30~40 mmHg)。测压后再分别向囊内注气5 mL,以补充测压时外逸的气体。将胃管速接胃肠减压器。三腔管的外端结一绷带,坠以0.5 kg重的沙袋,用牵引架固定。

2)拔管:一般出血停止24 h后,可先放掉食管囊内气体,移去牵引架,如无继续出血再放掉胃囊内气体。24 h后仍无出血者,可拔除三腔管。

3)注意事项。

(1)从胃肠减压引流瓶中观察止血是否有效。若2~3 h后引流瓶内仍有鲜血,应及时检查气囊内压力。如有漏气而压力下降,应补充注气。

(2)三腔管压迫期限一般为72 h,若出血不止,适当延长压迫时间。

(3)拔管前先口服液状石蜡20~30 mL,并抽尽气囊内气体,以免损伤食管黏膜。

(4)应用期间应注意观察有无吸入性肺炎、窒息、食管炎、食管黏膜坏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并给予对症处理。

2.病情观察

(1)出血量:观察并记录出血次数及出血量,如色泽有变化,应保留呕吐物和(或)粪便。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神志模糊、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及少尿等,提示出血量较多。因此,在直接监测呕血或便血量的同时应观察患者的表现。

(2)血压、脉搏:急性出血时,应有专人在床边持续进行观察,特别要定时测量血压、脉搏。休克患者每5 min测量1次,直至休克情况改善后酌情延长间隔时间,血压、脉搏恢复正常并趋向稳定,提示已无活动性出血。

3.根据病情调节输液、输血速度

(1)严重失血性休克患者,补充血容量要适当加快,必要时可采取加压输血。

(2)有心、肺、肾等疾患的老年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有条件者,最好在输液过程中通过测定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速度,并监测心脏情况。

4.休息与体位

大量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采取舒适卧位或平卧位,可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呕血时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保证呼吸道通畅。

5.手术配合

给予内镜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者,根据需要做好护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