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护理

五、护理

(一)口/鼻咽通气管的护理

1.型号的选择

成人或儿童,选择合适的型号。

2.安置方法

从臼齿进入约1/2或1/3时旋转180°全部放入口咽通气管。

3.固定方法

予宽胶布交叉蝶形固定于口唇上。

4.保持通畅

必要时吸痰,每24 h或必要时更换口咽通气管。

5.口腔护理

每日定时取出口咽通气管,做口腔护理1~2次。

(二)气管插管的护理

1.使患者的头部稍后仰,以减轻导管对咽喉的压迫。

2.导管固定要牢靠。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做好口腔护理:每日1~2次,双人操作完成并更换固定导管的胶布。

5.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

6.随时检查气管导管插入深度,定时测量导管外露末端距离门齿或鼻孔的长度并准确记录,做好交接班。

7.如果患者做了特殊治疗,应结合具体情况实施护理。例如缺血性卒中实施溶栓治疗后,不可轻易拔管或更换导管。

(三)气管切开的护理

1.保持室内温度21℃,湿度60%,室内经常洒水,或用加湿器,定期消毒室内空气。

2.气管切开后最初几小时,一般取侧卧位,以利于气管内分泌物排出。注意定时翻身,防止压力性损伤,也可防止坠积性肺炎。

3.备齐急救物品和药品,如吸引器、吸痰管、同型号气管导管、气管扩张器、止血钳、呼吸机等,以备急用。

4.用于固定的系带松紧度以能伸入一指为宜。

5.气管切开护理操作应每日1~2次,先用乙醇消毒周围皮肤,再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最后更换开口纱布或X型泡沫敷料,如敷料未浸湿,可2~3 d交换,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经常观察伤口有无感染征象,周围皮肤有无湿疹。

6.内导管应每日取出清洁消毒1~2次。

7.经常翻身拍背,充分湿化气道、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四)气囊的管理

1.气囊的作用

密闭气道,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或胃反流物流入气管;还能使机通气时气道不漏气。

2.气囊最小封闭压力

为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常称为最小封闭压力,它也是理想压力。气囊压力一般保持在25 cm H2O以下。

3.判断最小封闭压的方法

(1)听诊器放置颈喉部及气管部位,给气囊充气,直到气囊周围完全不漏气。

(2)正压机械通气时,逐渐从气囊抽气,每次抽气0.25~0.5 mL,直到吸气压力达到峰值时出现少量漏气为止,再注入0.25~0.5 mL气体。

(3)持续气道正压的患者,逐渐从气囊抽气,每次抽出0.25~0.5 mL,直到呼气期出现少量漏气为止,然后再注入0.25~0.5 mL气体。

(4)气囊的充放气:气囊的充气量以不漏气为原则,一般以4~6 mL为宜。

旧观点:气囊充气后长时间压迫气道黏膜导致糜烂、溃疡和坏死。因此气囊应4~6 h放气一次,时间5~10 min,每次充气不可过于饱满,以阻止气体漏出即可。

新观点:不主张常规定期放气。因为放气时间短,气囊压迫区的黏膜毛细血管血流难以恢复,而且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气囊放气会影响通气功能。建议每天气囊放气1~2次,清除停留在气囊上的呼吸道分泌物。

方法:气囊放气前,首先抽吸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内分泌物,然后抽吸鼻腔、口腔内分泌物,更换吸痰管,把吸痰管插入超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内2 cm,边抽吸边放气囊,吸净气囊上呼吸道分泌物。也可由医师用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清除气囊上呼吸道分泌物。防止分泌物积聚引起气管黏膜糜烂及感染,减少这些分泌物逆流到肺引起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机会。

(五)内导管常用消毒方法

1.煮沸消毒法

临床上常充分洗净后再煮沸15 min。每4 h煮沸消毒1次,但内套管煮沸消毒时间长,内套管与外套管长时间分离,易使痰液黏结,阻塞气道,影响通气。

2.浸泡消毒法

用3%过氧乙酸浸泡15 min后充分洗净,再浸泡15 min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此方法与煮沸消毒法比较,在消毒后的内管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

3.高压蒸汽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效果最好,但内管送去消毒时间过长,分离时间长。

4.浸泡消毒法

临床上多采用此法,特别是气管切开患者较多的科室,本法节省时间,但须注意避免交叉感染。

(六)人工气道的湿化

1.湿化的方法

(1)使用湿纱布或使用湿热交换器(简称:人工鼻)。

(2)使用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

(3)呼吸机的雾化加湿。利用呼吸机吸气管路上的自动雾化装置定时雾化,也可以在呼吸机吸气回路中连一个雾化器,利用射流原理将水滴撞击成微小颗粒,并随吸入器进入气道。

(4)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液。用注射器连接静脉用头皮针,用头皮针插入吸氧管上;或去掉头皮针保留小橡胶管,再将小橡胶管与输送氧气导管一起插入气管导管内固定,用恒速泵以每小时3~5 mL速度滴入气道。最普遍应用的湿化液是0.45%的盐水。

(5)气道内雾化吸入。常用超声雾化吸入和氧气雾化吸入。雾化液常选用蒸馏水,生理盐水,根据病情加化痰和抗菌药物。

(6)气道冲洗。

冲洗液:常用2%碳酸氢钠,0.45%生理盐水。

冲洗方法:吸痰前抽吸2~5 mL于注入气道后拍背,使冲洗液和黏稠的痰液混合振动后再吸痰。注意事项:使用呼吸机病员,应在操作前吸纯氧3 min,以免因脱机注射冲洗液造成低氧血症,对于痰液黏稠患者,可以间断反复多次冲洗。

2.湿化效果的评价

(1)湿化良好:病员安静、分泌物稀薄、吸痰顺利,导管内没有结痂,呼吸道通畅。

(2)湿化不足:分泌物黏稠(有结痂或黏液块咳出),吸引困难,可有突然的呼吸困难,发绀加重。应加强湿化护理。

(3)湿化过度:分泌物过分稀薄,咳嗽频繁,需要不断吸引,听诊肺部和气管内痰鸣音多,患者烦躁不安,发绀加重。应减少湿化。

(七)吸痰的护理

1.吸痰的意义

(1)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阻力。

(2)防止分泌物坠积而发生肺不张、肺炎。

(3)防止分泌物干痂脱落而阻塞气道。

(4)呼吸道分泌物性质的观察,指导用药。

2.吸痰的指征

(1)听诊气道或胸部有痰鸣音时。

(2)病员咳嗽或者有呼吸窘迫感。

(3)气道压力上升,呼吸机高压报警。

(4)血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下降。

有观点指出,吸痰不应作为常规操作,当患者有气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现时,才有吸痰指征。

3.吸痰管的选用

(1)粗细: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以1/3为适宜。

(2)长短:吸痰管应比气管导管长4~5 cm,保证能吸出气管、支气管中的分泌物。

4.正确的吸痰方法

(1)吸痰时机的选择。

(2)严格无菌操作。

(3)吸痰前后应吸入高浓度氧气。

(4)吸痰时动作要轻、稳、准、快,一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 s,每次吸痰连续不超过2次,以免发生低氧血症。

(5)吸引压力200~400 kPa为宜。

(6)吸痰管插入深度。

(7)生命体征监测,痰液的观察。

5.吸痰的注意事项

(1)戴无菌手套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则进行,气管与口腔、鼻腔的吸痰管、吸痰盘应分开。

(2)注意吸痰的顺序。

(3)尽量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和封闭式吸痰管。

(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