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一)概述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是面神经非细菌性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通常认为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或受压而致病。
面神经炎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由于骨性面神经管只能容纳面神经通过,所以面神经一旦缺血、水肿必然导致神经受压。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均可导致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而出现面肌瘫痪。
面神经传导检查对早期(起病后5~7日)完全瘫痪者的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如患侧诱发的肌电动作电位M波波幅为对侧正常的30%或以上者,则有望在2月内完全康复。<30%者,其预后多伴有并发症(如面肌痉挛)。
治疗原则为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①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皮质甾体、B族维生素、阿昔韦等。②理疗,超短波速热疗法、红外线照射或局部热敷。③康复治疗:恢复期可行碘离子透入疗法、针刺或电针治疗等。
预后:①不完全性面瘫可于起病后1~3周开始恢复,1~2月内痊愈,年轻患者预后较好:老年患者发病时伴乳突区疼痛,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预后较差。②完全性面瘫病后1周内检查面神经传导速度可判定预后。病后10 d面神经出现失神经电位通常需3个月恢复。早期治疗对提高疗效起关键作用。
(二)临床表现
常在20~50岁的青壮年中发病,单侧患病为多见,病初可有麻痹侧耳后或下颌角后疼痛。
1.前驱表现,主要是耳后、耳道、头皮发作性疼痛1~3 d。
2.面肌麻痹,病变侧额纹减少、变浅,病变侧闭眼困难,眼睑闭合不全,面部表情减少,不能鼓腮,病侧鼻唇沟变浅,闭嘴时人中向对侧歪斜,病侧口角闭合不严,漏水、漏气。
3.其他症状,根据面神经病变的部分和范围不同,还可能有面部麻木、味觉减退、耳鸣、早期听力敏感后期听力下降、眩晕。
(三)护理诊断
1.自我形象紊乱
与面神经麻痹所致口角歪斜有关。
2.慢性疼痛
与面神经病变累及膝状神经节有关。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保证患者充分休息,指导患者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睡眠差者,采用睡眠辅助方法,如背部按摩、热水疱脚等,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做好心理护理,消除顾虑,以利于睡眠。
(2)饮食护理:发病初期,患者进食时,食物很容易潴留在瘫痪侧的颊部,因此,应指导患者从健侧进食。味觉与咀嚼功能的减退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食欲,鼓励患者选择富有营养,易消化半流质或软食,饮食宜清淡,避免干硬、粗糙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忌辛辣生冷刺激食物。疾病恢复期应指导患者进食时将食物放在患侧颊部,细嚼慢咽,促进患侧肌群被动锻炼。
(3)生活护理: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眼睑不能闭合者予以眼罩、眼镜遮挡及滴眼药等保护,患者外出时可戴口罩、系围巾,或使用其他改善自身形象的恰当修饰。
2.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了解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应用抗病毒药物如注射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时,应指导患者摄入充足水分,加快药物代谢,降低药物毒性。
3.心理护理
患者于患病初期多出现情绪变化,产生焦虑、恐惧、忧郁的心理,情绪紧张易激动,担心留下后遗症而悲观绝望,观察患者有无心理异常的表现,鼓励患者表达对面部形象改变的自身感受和对疾病预后担心的真实想法,给予正面引导,以解除患者的心理压力。
4.康复护理
(1)早期康复干预:加强面肌的主动和被动运动,指导患者对患侧面部及耳后部位给予湿热敷,温度适中,避免烫伤,然后进行局部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患侧面肌的过度牵拉。指导患者使用手掌根部自患侧口角向上方螺旋式按摩面部,每日3次,每次5~10 min,促进血液循环。
(2)恢复期功能训练: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鼓励患者练习瘫痪侧的面部肌群随意运动,如皱眉、闭眼、吹口哨等,训练可按节奏进行,每天2次,避免肌肉萎缩。
5.预防复发
避免去人多、空气污浊的场所。注意气候温、凉、湿、热变化。预防面瘫复发最好的办法是平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及充足的睡眠,并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此外,还应注意睡眠时避免吹风。
6.循证护理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常规药物治疗能减轻炎性反应,而良好的心理活动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使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状态,将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达到最佳水平,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学者认为不同层次人员对自身的形象要求不同,护理从事公众性强的工作的患者,如演员、教师等人群,应着重帮助患者在心理上战胜自己。护理人员极有必要提高心理护理技巧,尝试对医疗无法解决的问题用护理方法来弥补,使生理上的缺陷尽可能少地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使不同层次的患者人群生活和工作愿望得到尽可能地展现。有学者研究表明运用健康信念模式教育在面瘫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信念模式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改变不良的心理负性情绪,使健康教育达到“知、信、行”,从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