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桡骨下端骨折

七、桡骨下端骨折

桡骨下端骨折是指桡骨远端三厘米范围内的骨折,又称“辅骨下端骨折”“手脉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及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少年多为骨骺滑脱。桡骨下端膨大,由骨松质构成,骨松质与骨密质交界处为应力上的弱点,故此处易发生骨折。

(一)病因病理

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本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根据受伤姿势和骨折移位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1.伸直型骨折

跌倒时,前臂旋前,腕关节呈背伸位,手掌先着地,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下端而发生骨折。暴力较大时,骨折远端向背侧和桡侧移位,桡骨下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尺侧倾斜角消失,甚则向桡侧倾斜。严重者有重叠移位呈“餐叉样” 畸形,或有三角软骨撕裂而致下尺桡骨关节脱位,甚至将尺骨茎突撕脱。

2.屈曲型骨折

跌扑时,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地,传达暴力作用于桡骨下端而骨折。骨折远端向掌侧、桡侧移位,桡骨下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成“锅铲”畸形。

3.背侧缘劈裂骨折

跌倒时,在腕背伸,前臂旋前位,手掌先着地,外力使腕骨冲击桡骨下端关节面的背侧缘,而造成桡骨下端背侧缘劈裂骨折。远端骨折块呈楔形,包括该关节面的三分之一,骨折块移向近侧及背侧,腕骨随之位,实为伸直型骨折脱位。

4.掌侧缘劈裂骨折

跌倒时,腕关节呈掌屈位,手背先着地,外力使腕骨冲击桡骨下端的掌侧缘,而造成桡骨下端掌侧缘劈裂骨折。腕骨随掌侧缘骨折片向掌侧移位而形成屈曲型骨折脱位。

(二)辨证施治

1.伸直型骨折

损伤后腕关节明显肿胀、疼痛,桡骨下端压痛明显,有纵向叩击痛,腕关节活动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握拳时,疼痛加重,呈典型“餐叉样”畸形。临床上常分五种类型:

(1)骨折断端向掌侧成角,骨折线未进入关节面。

(2)骨折断端向掌侧成角,骨折线已进入关节面,但关节面未粉碎。

(3)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骨折线未进入关节面。

(4)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骨折线已进入关节面。

(5)骨折完全移位,关节面粉碎。

手法整复:

1)掌屈尺偏复位法:适用于各型骨折,尤以老年人及骨折线进入关节者常用。方法步骤如下:

(1)牵引:患者仰卧或坐位,患肢肩外展呈30°~40°,肘屈位或肘伸直位,一助手把住上臂髁,术者手握患者大小鱼际,维持牵引,并轻轻摇摆,当听到有骨擦音响时,标志骨折嵌插重叠已矫正。

(2)矫正桡侧移位:术者一手握骨折近端尺侧,一手拇指位于骨折远端向尺侧推挤,使腕尺偏,维持掌尺偏角。

(3)矫正掌背侧移位:术者两手示、中指环抱骨折近端掌侧,两手拇指扣按背侧骨折远断端向掌侧挤按,加大骨折掌成角,使骨折掌侧缘分离。成功后,拇指按压远断端背侧,食、中、环三指端提近端掌侧,纠正掌背侧移位。

(4)纠正掌成角:维持牵引下,骨折近端处加大腕掌屈,纠正骨折掌侧成角度,恢复生理掌侧成角。

(5)待骨折移位完全矫正后,腕外观畸形消失,术者轻轻挤按骨折部及下尺桡关节,舒理肌腱韧带,使之捋顺归位。

2)牵抖复位法:患者平卧,肩外展30°~40°,肘关节伸直,一助手握住上臂,术者两手紧握患掌,两拇指并列扣远侧段的背侧,其他四指置于腕掌部,扣紧大小鱼际肌。在牵引下适当矫正旋转移位。稍旋后10°~15°,而后猛力牵抖。同时迅速掌屈尺偏。掌屈尺偏时,不要用力旋转,骨折可复位。

固定方法:维持牵引下,用四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一平垫,然后放上夹板,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背侧夹板下端超过腕关节,限制手腕的桡偏和背伸活动。掌侧、尺侧夹板不应超过腕关节。

2.屈曲型骨折

伤后局部肿胀,疼痛,腕关节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远侧骨折端向背侧移位时,可见“锅铲”畸形。

(1)手法整复:患者坐位,患肢前臂旋前,手掌向下,术者一手握前臂下段,另一手握腕部,两手先沿原来移位方向拔伸牵引,待嵌入或重叠移位矫正后,握前臂之拇指置于骨折远端桡侧并向尺侧按捺,同时将腕关节尺偏,以矫正其向桡侧移位。然后拇指置于骨折近端背侧用力向下按压,示指置于骨折远端掌侧用力向上提,同时将腕背伸,使之复位。

(2)固定方法:在骨折远端的掌侧和近端的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活动,扎上三条布带,将前臂悬挂胸前,保持固定4~5周,儿童患者则固定3周左右。

(三)辨证施护

1.伤肢位置:伤肢在整复后用小夹板或石膏托固定。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柯雷氏骨折)者保持前臂中立位或掌屈尺偏位(即15°旋后位);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史密斯骨折)因其发生机制与伸直型桡骨下端骨折相反,又被称为“反克雷骨折”。其伤肢前臂仅保持中立位即可,不必旋后,且腕不可掌屈、尺偏。

2.屈曲型桡骨下端骨折(史密斯骨折)不稳定,练功时要稳,并须经常复查,一旦发现移位则需及时整复,以免畸形愈合而影响前臂功能。

3.本病患者在整复后无须住院治疗,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康复期指导。

(四)心理调护

本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及护理方法均同桡、尺骨干双骨折患者。

(五)家庭护理

1.保持有效外固定,其外固定不可自行移动位置。注意患肢在睡眠时的位置,避免受压,以免使夹扳移位或造成骨折端移位。

2.注意患肢手部的血液循环情况,有手部肿胀,及严重疼痛、手指麻木、皮肤颜色发绀、皮温降低等情况出现,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3.保持患肢功能位置:因固定期间患手容易自然旋前,而使骨折远端随之旋前移位,愈合后导致前臂旋后功能障碍。因此,克雷骨折患者前臂要保持在中立位或掌屈、尺偏位;史密斯骨折患者前臂保持在中立位,不必旋后,腕不可掌屈、尺偏。

4.按医生指定时间来医院复查。

5.功能训练:自麻醉消退后即可开始。先做握拳动作,且要尽量用力伸屈手指。待肿胀基本消退后,患者基本能紧握拳头时,开始做小云手练习肘关节活动。至整复后第3周开始做大云手练习。注意在做小云手时应以患侧手紧握拳,同时以健侧手托患侧手腕部进行练习,待患肢有力,不需托扶时,可不再托扶改练大云手。大云手时双手握拳,尽量增大肩、肘关节的活动范围。在解除外固定后,练习反转手,以此来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

6.抬高患肢:在伤后1~2周内除训练时间外,应用三角巾悬吊患肢前臂于胸前,避免长时间患肢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