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房间隔缺损

二、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是由于原始心房间隔发育、融合、吸收等异常所致,为儿童时期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之一,多见于女性,与男性发病率之比约为2∶1。小儿时期症状常被忽视,故临床统计病例数大约只有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0%,不少患者到成年后才被发现。房间隔缺损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畸形,常见的如肺动脉闭锁、肺静脉异位引流等。

(一)概述

1.分型

分型方法较多,意见尚不统一。根据病理解剖部位不同,分为四型。

(1)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也称部分性心内膜垫型房间隔缺损,约占15%,缺损位心内膜垫与房间隔交接处。

(2)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最常见,约占75%,也称中央型,缺损位于房间隔中心卵圆窝部位。

(3)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约占5%,分上腔型和下腔型。

(4)冠状静脉窦型房间隔缺损:约占2%,缺损位于冠状静脉窦上端与左心房之间,致左心房血流经冠状静脉窦缺口分流入右心房。

2.病理生理

出生后由于左房压力高于右房压力,房间隔缺损存在时则出现左向右分流,分流量大小与两侧心房压力差、缺损大小和心室的顺应性有关。刚出生时,左右心室壁厚度相似,顺应性也相差不大,故分流量不多。随着年龄增长,右心室压力及肺血管阻力下降,左心室壁增厚,左右心室间压力差增大,分流量增加。如不及时治疗,部分房间隔缺损患儿可以发展成为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即艾森门格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青紫。

3.治疗原则

(1)小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在4岁内有15%的自然闭合率。鉴于成年后发生心力衰竭和肺动脉高压,宜在儿童时期进行修补。

(2)可采用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常用于年龄>2岁、体重>8 kg,缺损边缘至上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右上肺静脉之间距离≥5 mm,至房室瓣距离≥7 mm的患儿。

(二)临床表现

1.健康史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儿出生情况、食欲情况及生长发育史,既往有无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家族中有无先天性心脏病病史。

2.身体状况

(1)症状:根据缺损大小而定。缺损小者可无症状。缺损大者可表现为活动后心悸、气短、疲劳、反复呼吸道感染和生长发育迟缓。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者,表现出发绀。最常见于鼻尖、口唇、指(趾)甲床。部分患儿可出现支气管肺炎、肺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2)体征:患儿可表现为消度、体格发育落后,心前区隆起,心尖冲动弥散,心浊音界扩大。典型心脏杂音为:第一心音正常或分裂;胸骨左缘第2、3肋间产生收缩中期Ⅱ~Ⅲ级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或亢进,呈固定分裂。

3.辅助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脏扩大,尤以右心房、右心室增大明显。肺动脉总干明显突出,可见“肺门舞蹈”征,肺野充血和主动脉影缩小。

(2)心电图检查:典型病例显示电轴右偏,右房、右心室肥大,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有右心室肥厚,1/4病例可有P波轻高。

(3)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房、右心室、右室流出道扩大。

(4)心导管检查:可有右心房血氧含量高于上、下腔静脉平均血氧含量。心导管可通过缺损由右心房到左心房。

(5)磁共振显影检查:能够准确地判断血流情况和心脏的状况。

4.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患儿既往有无住院经历,家长对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居家护理知识的了解程度;患儿居住环境及家庭经济状况如何,患儿及家属是否有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