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又称注意缺陷障碍、多动障碍或多动综合征,指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年龄儿童相比,以明显注意力集中困难、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其患病率在6%~9%,男女比(4~9):1。
(一)概述
1.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遗传度为0.75~0.91,遗传方式可能为多基因遗传。
(2)神经生理学因素:患儿存在中枢神经系统成熟延迟或大脑皮质觉醒不足。
(3)轻微脑损伤:目前认为,早产、低体重、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脑膜(脑)炎、甲状腺功能不全与ADHD有关。
(4)神经生化因素:可能与中枢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和功能异常有关,如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更新率下降、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等。
(5)神经解剖学因素:患儿存在胼胝体和尾状核体积减小。患儿尾状核、额区、前扣带回代谢减少。
(6)心理社会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如父母感情破裂、教育方式不当、家庭经济过于贫穷等,均是危险因素。
(7)其他:锌、铁缺乏,血铅增加,食物添加剂等。
2.治疗要点
药物治疗结合行为治疗的方法。
1)药物治疗。
(1)兴奋剂:首选哌甲酯(利他林)、苯丙胺等,一般用于6~17岁儿童和青少年,从5 mg/次,1~2次/日开始,每周逐渐增加5~10 mg,最大推荐剂量60 mg/d。
(2)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药物:包括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和中枢α2受体激动剂。
(3)抗抑郁药:如舍曲林、米帕明等。
2)非药物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可改善多动、冲动和攻击行为,并使患儿学会适当的社交技能。
(2)家庭治疗:协调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给父母必要指导,使其了解该病,正确对待患儿的症状,避免与孩子出现矛盾和冲动,与孩子和谐相处,掌握行为矫正方法。
(3)学校教育:给老师提供咨询,帮助老师运动合适恰当的方法改善患儿的症状,针对学习困难者给予特殊辅导和帮助。
(4)其他:感觉统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等。
(二)临床表现
1.健康史
(1)评估母亲妊娠史、患儿出生史和疾病史。
(2)了解患儿家族史,家族中有无该病或精神障碍等情况。
2.身体状况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注意障碍、活动过度及冲动,并常常伴有学习困难、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1)注意障碍:患儿注意集中时间短暂,注意力易分散,常常不能把无关刺激过滤掉,对各种刺激都会产生反应。
(2)活动过度:活动过度是指与同年龄段、同性别大多数儿童比,活动水平超出了与其发育相适应的应有水平。婴儿期表现为格外活泼,爱从摇篮或小车里向外爬,开始走路时,往往以跑代步;幼儿期表现为好动、坐不住,难以安静做事和玩耍;学龄期上课不能遵守纪律,无目的动作多,坐立不稳,容易激动。
(3)好冲动:患儿做事较冲动,不考虑后果。患儿情绪常常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也容易因一点小事而不耐烦、发脾气或哭闹,甚至出现反抗和攻击行为。
(4)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部分患儿存在空间知觉障碍、视听转换障碍等。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长期注意力障碍、活动过度和认知障碍造成患儿学习困难、学业成绩明显落后应有智力水平。
(5)情绪行为障碍:20%~30%的患儿伴有轻度焦虑,该障碍与品行障碍同病率高达30%~58%,可能与经常受批评和他人排斥有关。
3.辅助检查
本病无特异性相关检查指标,主要诊断要点有:
(1)一种持续的注意缺陷或多动一冲动状态,影响功能或发育。具有以下(1)和(2)特征,必须多于或等于下列症状中的6条,持续时间大于6个月,症状与发育水平不相称,并对社会和学业/职业活动带来直接的不良影响(表5-1)。
(2)症状出现在12岁以前。
(3)症状出现在两个以上的环境。
(4)症状不是由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引起;也不能由其他精神障碍来解释。
4.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了解患儿家长对疾病性质,处理及预后的认识程度。评估患儿生活环境、家庭状况和学校情况,有无环境污染、家庭环境不良等情况。
表5-1 ADHD诊断项目
(三)护理诊断
1.焦虑
与患儿常有攻击性破坏行为和学习成绩落后有关。
2.社会交往障碍
与患儿任性、冲动、行为过激有关。
3.有受伤的危险
与患儿多动、冲动、行为过激有关。
4.预期目标
(1)患儿能集中注意力,多动一冲动症状减轻或消失,学习成绩提升。
(2)患儿家长焦虑情绪缓解。
(3)患儿任性、冲动、过激行为减少或消失,人际关系改善。
(4)患儿能控制冲动、过激行为,不发生外伤。
(四)护理措施
1.减轻焦虑情绪
多方面配合,改善患儿行为。需要家长、教师、医务人员等共同配合,寻找病因,减轻患儿精神负担。以鼓励表扬为主,减少不良刺激(如打骂、歧视),帮助患儿树立信心。对于患儿攻击和破坏性行为需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应严加制止。
2.合理安排生活、学习
(1)生活指导:与家长一起制定简单可行的生活制度,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改善伙伴关系、亲子关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其注意力和控制力。
(2)学习指导:针对其特点与教师和家长一起合理安排课程和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成绩。
3.用药及护理
指导患儿和家长用药方法,并注意对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监测。患儿常用精神兴奋剂,用药需从小剂量开始,每日最后一次给药不得晚于入睡前4 h,节假日停药。6岁以下及青春期后患儿原则上不用药。该类药可出现淡漠、刻板动作、食欲减退、影响发育等不良反应,应注意观察。
(五)健康指导
1.向患儿及家长、教师讲解本病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等有关知识,使其能正确认识本病,并强调加强指导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2.指导患儿及家长、教师采用专业的方法矫正患儿不良行为表现,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告知患儿和家长药物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经过治疗和护理,患儿能保持较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状态,多动-冲动的症状明显减少;学习成绩大幅度提升;形成良好的伙伴和同学关系。治疗期间,患儿未发生外伤。家长的焦虑情绪消失。
(林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