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简称先心病,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其发病率约占活产婴儿的0.6%~08%。中国每年新增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15万,约1/3的患儿在出生1年内可因病情严重和复杂畸形而死亡。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轻者无症状,重者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晕厥、发绀等,甚至心功能不全,年长儿可有生长发育迟缓。
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术和心导管检查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研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能得到准确的诊断,获得根治。部分先天性疾病患儿的干预治疗已从胎儿期开始。随着心脏介入技术和外科体外循环的更广泛应用,使先天性心脏病的预后大为改善,病死率已显著下降。
1.病因
绝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现已公认其发病主要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及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1)环境因素(外在因素):较重要的是宫内感染,尤其为妊娠早期病毒感染,如风疹病毒感染后可引起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瓣狭窄,其次为柯萨奇(Coxsakie)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其他如母体营养障碍、维生素缺乏(如缺乏叶酸等)及代谢病(如糖尿病、苯丙酮尿症、高钙血症等)、药物(抗癌药物、抗癫痫药物等)、放射影响或胎儿周围机械压、妊娠早期饮酒、吸毒、食用锂盐等均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
(2)遗传因素(内在因素):可由染色体异常或多基因突变引起。15%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有单基因和染色体异常,5%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于同一家族,其病种相同或近似。
另外,某些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还与孕母所处环境的气候、海拔有关,居住在高山等海拔高的地区,因氧浓度低,易发生动脉导管未闭。某些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还与胎儿性别有关。
2.分类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方法很多,且可以两种以上的畸形同时存在。以下列举临床常用的分类方法。
1)根据左、右两侧及大血管之间有无分流,可分为无分流型、左向右分流型和右向左分流型三大类。
(1)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和分流,也称无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如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狭窄以及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
(2)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血流循环途径之间存在异常通道。正常情况下,由于体循环压力大于肺循环压力,疾病早期血流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当患儿啼哭、屏气或任何病理情况,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则可出现血液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常见的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以及室间隔缺损等。
(3)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即在某些情况下,如右室流出道狭窄等,使右心压力增高超过左心,使血流经常从右向左分流,或因大动脉起源异常导致大量静脉血混入体循环时,患儿可出现持续性青紫,故也称为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如法洛四联症和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永存动脉干和右心室双出口等。
2)Silber分类法:以病理变化为基础,结合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进行分组。
(1)单纯心血管间交通:如心房水平分流(如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等。
(2)心脏瓣膜畸形:如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
(3)血管畸形:如主动脉缩窄、永存动脉干、冠状动-静脉瘘、主动脉窦瘤。
(4)复合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大血管转位、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
(5)立体构相异常:如单纯右位心、左位心及中位心。
(6)心律失常:如预激综合征、天性房室传导阻滞、致命性家族性心律失常。
(7)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8)家族性心肌病。
(9)心包缺失。
(10)心脏异位和左心室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