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小腿关节脱位
距小腿关节脱位,系指距骨上关节面与胫骨下端关节面及内、外距小腿关节面分离移位,亦称胫距关节脱位。距小腿关节脱位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由于生理解剖的特点,距小腿关节脱位常伴有内、外踝和胫骨前唇或后踝骨折。根据脱位的方向不同,可分为外脱位、内脱位、前脱位和后脱位。根据有否创口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脱位和开放性脱位。一般内侧脱位较多见,其次是外侧脱位和开放性脱位,后脱位少见,前脱位则极少见。
(一)病因病理
从高处坠下,下楼梯,下斜坡,走崎岖不平的道路,容易引起距小腿关节损伤而致脱位。
距小腿关节的内脱位多为间接暴力所引起,如踒、扭而致伤。常见由高坠下,足的内侧先着地,或走不平道路,或平地滑跌,使足过度外翻、外旋致伤,往往合并有外踝骨折。
距小腿关节的前脱位为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所致。如由高跌下,足跟后部先着地,身体向前倾,而致胫骨下端向后错位,形成距小腿关节前脱位。推跟骨向前,胫腓骨向后的对挤暴力,也可致距小腿关节前脱位。
距小腿关节的外脱位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与内脱位机制相反,如踒、扭,由高跌下,足的外侧先着地,或行走不平道路,或平地滑倒,使足过度内翻、内旋而致伤,往往合并有内、外踝骨折。
距小腿关节后脱位为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而引起。如由高跌下,足尖或足前部关地,身体向后倾倒,暴力由后方推挤胫腓骨下端向前,而致距小腿关节后脱位,往往合并后踝骨折。
(二)辨证施治
1.距小腿关节内脱位
距小腿关节疼痛剧烈,肿胀明显,瘀斑,活动功能丧失,足呈外翻外旋、内踝下高突、外踝下凹陷畸形,局部皮肤紧张,严重时出现张力性水疱,常合并有内踝或外踝骨折或下胫腓韧带撕裂。若合并骨折,疼痛与肿胀就更严重。
(1)手法整复:坐骨神经麻醉下,患者患侧卧位,患足伸出床外,膝关节半屈曲。一助手固定患肢小腿部,将小腿端起;术者一手持足踝,另一手持跟部,两手用力牵拉,先顺着原来畸形方向对抗牵拉,以扩大畸形,力量不能太大太猛,以免加重损伤,然后以两手拇指按压内踝下骨突起部向外,其余指握足,在保持牵引的情况下,使足极度内翻,足踝背伸,即可复位。
(2)固定方法:复位后,用小腿超距小腿关节夹板,加垫,将距小腿关节固定在内翻位。单纯脱位者,固定3周;合并骨折者,固定5周。
2.距小腿关节外脱位
距小腿关节疼痛、肿胀、瘀斑,甚则出现张力性水疱,功能丧失。足呈内翻、内旋、外踝下高突、内踝下空虚畸形。局部皮肤紧张。若伴有内外踝骨折,则肿胀、疼痛更显著,若伴有下胫腓韧带撕裂,则下胫腓联合分离。
(1)手法整复: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下,患者健侧卧位,患足伸出床外,患肢在上,膝关节屈曲,一助手固定患肢小腿部,将小腿端起;术者一手持足跖部,另一手持足跟部,两手用力牵引,力量不能过大过猛,以免加重损伤,先顺着原来畸形方向对抗牵引,以扩大畸形,然后以两手拇指按压外踝下方突起部向内,余指握足,在牵引情况下,使足极度外翻,即可复位。
(2)固定方法:复位后,用小腿超距小腿关节夹板,加垫,将距小腿关节固定在外翻位。单纯脱位者,固定3周,合并骨折者,固定5周。
3.距小腿关节前脱位
距小腿关节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足呈极度背屈,不能跖屈,跟腱两侧有胫腓骨远端的骨性突起,跟骨向前移,跟腱紧张。常合并胫骨前缘骨折。
(1)手法整复: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下,患者仰卧位,患足伸出床外,膝关节屈曲,一助手固定患肢小腿部,将小腿抬起;术者以一手握踝上,另一手握足跖部,两手用力顺着原来畸形方向对抗牵引,力量不能过大过猛,以免加重损伤,此时握踝的手提胫腓骨下端向前,握足跖部的手在顺畸形姿势的情况下使足跖屈,且向后推,即可复位。
(2)固定方法:复位后,以石膏托固定距小腿关节于稍跖屈的中立位3~4周。距小腿关节前脱位,复位容易,但在固定中常发生再脱位。其主要原因是后侧关节囊撕裂,胫骨前唇又往往合并骨折,复位后患者仰卧致足跟着力,小腿下段因重力下垂,逐渐形成脱位。因此石膏托固定时,一定要注意塑形,后托顶住小腿下段,以防止继发性再脱位。
4.距小腿关节后脱位
距小腿关节疼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足跖屈,跟骨后突,足前段变短,跟腱前方空虚,胫骨下端在踝前突出,而其下方空虚,踝前的皮肤有皱折,踝后的皮肤与跟腱紧张,内、外踝下移,往往合并后踝骨折。
(1)手法整复:在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下,患者仰卧位,患足伸出床外,膝关节屈曲,一助手以两手固定小腿部,将小腿端起。另一助手一手持足跖部,另一手握足跟部,两手用力顺着原来畸形方向对抗牵引,以扩大畸形。术者用力按压胫腓骨下端向后,同时牵足的助手在牵引的情况下,先向前下提牵,再转向前提,并略背屈,即可复位。
(2)固定方法:复位后,以石膏托固定距小腿关节于背屈的中立位4~6周。固定期间,由于小腿不自主地向前抬动,足跟部向后下垂,容易造成继发性再脱位。因此,石膏托要注意塑形,使足不向后垂,同时要经常向前上方牵提足部,以保证复位。
(三)辨证施护
1.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和寒暖适宜。患者应睡卧硬板床。
2.整复固定后,应抬高患肢,膝关节置于屈曲位,并注意患肢的保暖。
3.夹板固定者,每天检查布带松紧、纸压垫、夹板有无移动,跟骨后面和踝部两侧有无皮肤压伤,肢端血液循环与皮肤感觉情况,若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医生,予以相应的处理。
4.密切观察患者的患肢是否保持功能位,若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并注意以下几点:
(1)距小腿关节内脱位,复位后应将距小腿关节固定在内翻位。
(2)距小腿关节外脱位,复位后应将距小腿关节固定在外翻位。
(3)距小腿关节前脱位,复位后距小腿关节应保持在稍跖屈的中立位。
(4)距小腿关节后脱位,复位后距小腿关节应固定于背屈的中立位。
5.巡视病房时,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足部情况,并经常向前上方牵提足部,使足部不向后垂,以保证复位。
(张海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