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护理评估

三、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腰痛、尿频、低热等表现,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

(二)身体状况

1.急性肾盂肾炎

(1)全身表现 多数急骤起病,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呈稽留热,伴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缺乏等。

(2)泌尿系统表现 常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及耻区不适等尿路刺激症状。多数伴有肾区疼痛或不适。体检肾区有压痛和叩击痛,上、中输尿管点及肋腰点有压痛。可伴脓尿和血尿。

2.慢性肾盂肾炎

(1)全身表现较轻,甚至可无明显表现;泌尿系统表现亦不典型,可间断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

(2)病程中若多次急性发作,每次发作表现类似急性肾盂肾炎者,称复发型;若以长期低热为主要表现者,称低热型;若以血尿为主要表现,并伴有较明显的肾区疼痛不适和尿频、尿急、尿痛者,称血尿型;若无临床表现或仅有低热、疲乏等,但多次尿细菌培养阳性者,称隐匿型,也称“无症状性菌尿”,多见于老年人和孕妇,如不治疗,约20%可发展成急性肾盂肾炎。

3.并发症

(1)肾周围脓肿:好发于糖尿病和尿路梗阻等易感因素存在的患者,因输尿管梗阻、尿液积聚于肾盂,感染病灶可直接扩散至肾周围引起脓肿。表现为单侧明显腰痛,向健侧弯腰时疼痛加剧。

(2)肾乳头坏死:严重的炎症和感染中毒引起肾乳头及其邻近肾髓质的缺血性坏死。表现为高热、剧烈腰痛和血尿等,可有坏死组织脱落随尿排出,发生肾绞痛。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常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尿常规检查

尿液混浊,有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尤以白细胞尿(又称脓尿)最常见。出现白细胞管型为诊断肾盂肾炎的有力证据,少数有肉眼血尿。

3.尿细菌学检查

新鲜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数≥105/ mL,称为真性菌尿。

4.肾功能检查

可能会出现尿渗透压下降、尿β2微球蛋白增加、自由水清除率异常等,如暂时异常提示急性肾盂肾炎,持续异常提示慢性肾盂肾炎。

5.其他

如静脉肾盂造影可见慢性患者肾盂肾炎变形、缩窄,或者肾表面凹凸不平,且两肾大小不等,注意感染急性期不宜做静脉肾盂造影;B超也可见慢性患者双肾大小不等。

(四)心理-社会状况

肾盂肾炎患者因症状反复,影响工作,易出现焦虑情绪,应与患者做好沟通。

(五)处理原则

1.急性肾盂肾炎

(1)抗菌治疗:急性肾盂肾炎抗菌药物治疗极为重要。起病急、病情重,在留取尿液标本行细菌检查之后立即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喹诺酮类(氧氟沙星等)、头孢类(头孢曲松等)、青霉素类(阿莫西林等)。通常先用注射剂,退热72 h后可改口服。一般患者可用一种,较重者应联合用药。在治疗72 h未显效的,应更换药物。疗程一般为2周,或用药至症状消失,尿检阴性后继续使用3~5 d。停药后2周、6周复查尿细菌学检查,若均为阴性,即为临床治愈,若尿检阳性,再用一个疗程。

(2)碱化尿液:口服碳酸氢钠片,可减轻尿路刺激症状。

2.慢性肾盂肾炎

(1)积极查找病因,去除易感因素,如解除尿路梗阻或尿路畸形,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等。

(2)抗菌治疗:①复发型每次急性发作时用药方法同急性肾盂肾炎,但通常需联合用药,且疗程要长,一般需2~4周;②其他类型应选用几组药物轮换使用,一般每组用一个疗程,停药3~5 d后换另一组药物,总疗程共2~4个月,不宜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其有肾毒性;③慢性肾盂肾炎复发者,应另换敏感药物或改变治疗途径、方法和疗程等;④结合中医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