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蛋白肾病及护理
(一)概述
脂蛋白肾病(LPG)是近年来被新认识的一种肾小球疾病,1989被正式命名并获得公认。该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Ⅲ型高脂蛋白血症,且伴有血浆脂蛋白E(ApoE)显著升高和肾小球内大量脂蛋白“栓子”的形成。本病为慢性进展性疾病,可走向终末期肾衰竭。
1.病因及流行病学
该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与脂蛋白的代谢紊乱有关,主要包括血浆载脂蛋白E的代谢异常和基因变异。血浆载脂蛋白E对机体的脂类代谢影响很大,在肝脏等组织摄取HDLI、VLDL、CM残粒时起着重要作用。该病患者中存在ApoE异构体,使其清除减少,而在肾脏局部沉积。发病年龄为4~69岁不等,男女比例为2∶1,大多数患者为散发性,个别表现为家族性发病。
2.病理
(1)光镜: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毛细血管袢高度扩
张,袢腔内充满淡染的、无定形的、不嗜银的“栓子”(脂蛋白“栓子”),为层状、网眼样或“指纹状”外观。肾小球可见系膜区增宽,基质增多,呈现分叶状改变。晚期肾小球则呈现局灶节段或球性硬化。系膜细胞及基质呈轻重不同的节段性增生。
(2)电镜:肾小球毛细血管袢腔内充满低密度的嗜锇样物质(脂蛋白“栓子”),排列成“指纹状”,内含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颗粒和空泡,红细胞和内皮细胞被挤压至毛细血管袢边。
(3)免疫荧光:油红O染色阳性和苏丹Ⅲ阴性证实袢腔内为脂蛋白“栓子”,特殊免疫荧光染色可发现栓子内有ApoB、ApoE和ApoA沉积。
(二)临床表现
脂蛋白肾病病变主要累及肾脏,以肾小球受损为主。其临床表现如下。
1.蛋白尿和血尿
蛋白尿以中度和重度为主,常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部分患者可有镜下血尿。
2.血浆脂蛋白异常
特征性的指标是血清ApoE水平显著升高;大多数患者还伴有血三酰甘油升高。
3.肾脏体积增大
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4.高血压
以轻度和中度为主。
5.贫血
可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
(三)治疗
目前为止,该病无可靠治疗方案。近年来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的方法有降脂和免疫吸附治疗。
1.降脂治疗
使用降脂药可以减少尿蛋白,减轻高脂血症,且有逆转肾小球病理变化的可能。主要药物有苯扎贝特、非诺贝特、戊四烟酯、普罗布考、二十碳五烯酸乙酯。
2.免疫吸附治疗
主要包括葡萄球菌蛋白A免疫吸附(SPA)和全血脂蛋白直接吸附(DALI)。SPA首次使用是在2000年,患者使用后ApoE水平、尿蛋白等明显下降,肾小球内脂蛋白“栓子”明显减少或消失。该治疗对保护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起着积极的作用。DALI是一种血脂净化技术,可以通过化学作用直接清除血中的脂蛋白,使局部脂蛋白沉积减少。
尽管如此,脂蛋白肾病治疗仍仅限于个案报道,均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脂蛋白肾病致终末期肾脏疾病肾移植亦偶有报道,但移植后脂蛋白肾病均复发。
(四)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期蛋白尿致蛋白丢失过多和贫血有关。
2.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导致机体组织缺氧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蛋白丢失致机体营养不良有关。
(五)护理目标
(1)饮食结构合理,营养状况改善。
(2)活动耐力改善或恢复。
(3)无感染发生。
(六)护理措施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1)饮食护理:给予足够热量、低盐、优质适量蛋白饮食(应根据24小时尿蛋白丢失量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来调整蛋白质摄入量,进食标准参见本章第一节);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2)禁食动物脂肪,日常建议使用油菜籽油进行实物烹调,每日摄入总量小于20 mL。
(3)营养监测:记录进食情况,评估饮食结构是否合理,热量是否充足。定期测量血脂、血浆白蛋白、血红蛋白等指标,评估机体的营养状态。
2.活动无耐力
(1)休息与活动:评估患者活动耐力,根据基础疾病和贫血程度指导其合理休息与活动。轻度贫血无须太多限制,避免过度劳累即可;中度贫血要增加卧床休息时间,可适当活动以不劳累为度;重度贫血要卧床休息。
(2)吸氧:严重贫血者遵医嘱给予鼻塞吸氧,并做好吸氧护理。
3.有感染的危险
(1)保持环境清洁,温湿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和空气消毒。
(2)保持皮肤和黏膜的清洁,防止感染。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3)定时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有无感染征象。
(4)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七)健康指导
正确的饮食结构,食物中避免高脂食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有效保持机体正常的代谢功能,避免肾脏受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