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一)病因

1.原发性肾脏疾病

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小管间质性肾病、遗传性肾炎、多囊肾等。

2.继发性肾脏病变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症、各种药物和重金属所致的肾脏疾病等。

3.尿路梗阻性肾病

如尿路结石、前列腺肥大等。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1.慢性肾衰进行性恶化的发生机制

(1)健全肾单位学说:肾实质疾病导致部分肾单位破坏,当肾单位破坏至一定数量时,剩下的“健存”肾单位为了代偿而发生肥大,使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增强,以维持机体正常的需要,但随着肾实质的进一步破坏,健存肾单位逐渐少至无法代偿时,便会出现肾衰竭的症状。

(2)矫枉失衡学说:当机体发生肾衰竭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病态现象,机体为了矫正此现象,需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而发生新的失衡,从而使机体蒙受新的损害。典型例子即磷的代谢:当肾衰出现血磷增高时,机体为了矫正磷的潴留,促使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以促进磷的排泄,这时血磷有所下降,但甲状旁腺亢进却引起新的损害,如广泛的纤维性骨炎、转移性钙化症等。

(3)肾小球高压力、高灌注和高滤过学说:随着肾单位的破坏增加,残余肾单位的代谢废物的排泄负荷增加,代偿性发生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高灌注(血浆流量增高)、高压力(毛细血管跨膜压增高)和高滤过(肾小球滤过率升高),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系膜区大分子物质沉积加重,肾小球进行性损伤。

(4)肾小管高代谢学说:残余肾单位的肾小管,尤其是近端肾小管的代谢亢进,致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引起肾小管损害、小管间质炎症、增生和肾单位功能丧失。

(5)其他:慢性肾衰竭的发生与脂类代谢紊乱、肾内凝血异常、细胞因子和多肽生长因子等亦有密切关系。

2.尿毒症各种症状的发生机制

尿毒症各种症状的发生与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尿毒症毒素,肾的内分泌功能障碍等有关。

(三)分期

慢性肾衰竭可分为4个阶段:肾功能代偿期、肾功能失代偿期、肾衰竭期(尿毒症前期)和尿毒症期(表4-1)。

表4-1 慢性肾衰竭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