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病毒性心肌炎

七、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指病毒侵犯心脏所引起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的疾病,病变也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取决于年龄和感染的急性或慢性过程。儿童期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不确切。新生儿期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可导致群体流行,死亡率高达50%。

对大部分患儿无不适不必用药。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经适当治疗、休息后能痊愈。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很少可因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衰和心源性休克而猝死,部分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可演变为心肌病,心肌瘢痕明显形成的患者可表现出心律失常或心电图的持续异常、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

(一)概述

1.病因及发病机制

任何病毒感染均可引起心肌炎。常见病毒有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传染性肝炎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病毒及其毒素早期经血液循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有关,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也与发病有关。

2.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主要为控制感染、对症治疗和防治并发症。

1)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

2)改善心肌营养。

(1)1,6-二磷酸果糖(FDP):可改善心肌细胞代谢。

(2)大剂量维生素C和能量合剂:维生素C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改善心肌代谢及促进心肌恢复,对心肌炎有一定疗效。能量合剂有加强心肌营养、改善心肌功能的作用。

(3)泛醌1:有保护心肌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4)中药: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生脉饮、丹参或黄芪等中药。

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通常不使用,多用于急重病例。有改善心肌功能、减轻心肌炎性反应和抗休克作用。

4)控制心力衰竭:常用的强心药有地高辛、毛花苷C。重症患儿加用利尿剂时,尤应注意电解质平衡,以免引起心律失常。

5)救治心源性休克:一般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大剂量滴注,或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推注,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效果不满意,可应用调节血管紧张度的药物如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和间羟胺等。

(二)临床表现

1.健康史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儿有无呼吸道感染史,有无心累、气紧,活动受累等表现。

2.身体状况

(1)症状: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与部位。重者可猝死,轻者可无症状,常因体检时发现心电图异常。临床确诊患儿中,90%以心律失常为主诉或首见症状。当心肌受累时,常诉心前区隐痛、胸闷、心悸、恶心、乏力、头晕;心脏轻度扩张,心动过速、心音低钝及奔马律。少数患儿起病后迅速发展为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部分隐匿型心肌炎患儿,常无明显的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的前驱症状,只在劳累后出现身体不适,检查时发现心脏已扩大。

(2)体征:轻者无心脏扩大;心肌炎广泛而严重者,心脏扩大显著。心尖区第一音低钝,部分可有奔马律、心包摩擦音。可有心律失常,以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为猝死的原因之一。心尖区可能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或舒张期杂音。

3.辅助检查

(1)心电图:可见严重心律失常、T波降低或ST-T改变。

(2)实验室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多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部分患儿血沉轻度增快。病毒学依据: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测定阳性结果;咽、肛拭病毒分离如阳性,有辅助意义。血清心肌酶谱测定:病程早期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都增高。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阳性。

(3)胸片或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心脏扩大。

(4)心脏磁共振检查是近几年发现的诊断心肌炎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可以发现早期心肌炎的心肌水肿和晚期心肌纤维化,在儿科的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5)心内膜心肌活检是诊断心肌炎的金标准。研究发现,它不仅具有诊断价值,还可以预测预后。

4.心理-社会状况

了解患儿既往有无住院经历,家长对疾病的病因和防护知识的了解程度;患儿居住环境及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家长是否有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

(三)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心肌收缩力下降、组织供氧不足有关。

2.潜在并发症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3.焦虑

与病程长、活动受限制和休学后落课有关。

4.预期目标

(1)患儿能适当限制活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2)住院期间不发生并发症,或发生并发症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四)护理措施

1.合理休息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至少至热退后3~4周基本恢复正常时逐渐增加活动量。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继续限制活动,一般总休息时间不少于半年。心功能不全或心脏扩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延长卧床时间,到心衰控制、心脏功能好转再逐渐开始活动。

2.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处理

(1)对严重心律失常的患儿,应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发现多源性期前收缩、频发期前收缩、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扑动、颤动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皮肤黏膜颜色、尿量。

(3)预防心力衰竭,尽量避免呼吸道感染、剧烈运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用力排便等。静脉输液过程中滴速不应太快,以免诱发心力衰竭。一旦发现患儿有呼吸困难、咳嗽、颈静脉怒张、水肿、奔马律、肺部湿啰音等征象,应立即给氧,置患儿于半卧位,保持安静,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4)控制输液速度,不应过快,尤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准确控制滴速。

(5)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用药反应,避免洋地黄中毒。心源性休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注意单位时间准确用药,保护静脉通道,避免组织损伤。大剂量使用丙球时,注意用药反应,先慢速滴入,待患儿无不良反应时,再匀速输入。

(五)健康指导

1.向患儿及其家属说明休息的重要性,使患儿及家长能自觉配合治疗。

2.对患儿和家长介绍本病知识,减少患儿和家长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3.教会患儿和家长测脉率、节律,若发现异常或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应,及时复诊。

4.带抗心律失常药物出院的患儿,告知家长用药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用药后可能的不良反应。

5.指导患儿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尤其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6.指导患儿及家长出院后预防感冒,门诊定期复查。出院后分别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到医院复查。

经过治疗和护理,患儿能理解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因,必要时适当限制活动;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发生发症后能得到及时处理;患儿或家长能获得相关疾病知识或及时的心理支持,能正确用药,定期随访。

(林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