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脊髓炎

一、急性脊髓炎

(一)概述

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是常见的脊髓疾病之一。发病年龄无特异性,男女均可发病。

病因尚不明确,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4周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

常用检查项目为脑脊液检查,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及MRI。

若无较严重并发症,可于3~6个月内基本恢复至生活自理。若出现压力性损伤、泌尿系统感染或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时,会有后遗症。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和高颈段脊髓炎预后不良,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在短期内死亡。

(二)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在10~19岁和30~39岁有两个发病高峰。其年发病率在1~4/100万。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各种职业均可发病,以农民多见,全年散在发病,冬春及秋冬相交时较多。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起病时可有低热、病变部位神经根痛,肢体麻木乏力和病变节段束带感;亦可无其他任何症状而直接发生瘫痪。大多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受累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及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早期为脊髓休克表现,一般持续2~4周后,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活跃,出现病理反射。脊髓休克期的长短取决于脊髓损害严重程度和有无发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脊髓损伤严重时,常导致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痉挛,伴有出汗、竖毛、尿便自动排出等症状,称为总体反射,常提示预后不良。随着病情的恢复,感觉平面逐渐下降,但较运动功能的恢复慢且差。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二便潴留,后随着脊髓功能的恢复,可形成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

急性脊髓炎病程一般为单向,但是在一部分患者中,急性脊髓炎为其首发症状,病灶继而可以累及到视神经,大脑白质或再次累及脊髓,从而演变为视神经脊髓炎,多发性硬化或者复发性脊髓炎。

(三)护理诊断

1.躯体活动障碍

与脊髓病变所导致的截瘫有关。

2.尿潴留

与脊髓病变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3.有便秘的危险

与脊髓病变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4.感知觉紊乱

与脊髓病变水平以下感觉缺失有关。

5.气体交换障碍

与高位脊髓病变导致呼吸肌麻痹有关。

6.知识缺乏

缺乏疾病相关知识。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保持床单位整洁、无渣屑,每日擦洗皮肤1次,每2 h给予翻身叩背1次,床两侧设置扶手,以便患者自行翻身时,起到辅助作用。

(2)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食物,多饮水。

(3)出现尿潴留时,立即遵医嘱给予留置导尿。

(4)每次翻身后将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做关节和肌肉的被动运动。

2.病情观察及护理

(1)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深度,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监测血氧饱和度指标。

(2)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病变水平面上升,并及时告知医生。

(3)严密观察患者皮肤完整性,各班次要交接患者的皮肤情况,避免因运动及感觉障碍导致皮肤长时间受压而出现压力性损伤。与此同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尿便失禁,增加了形成压力性损伤和皮肤破溃的危险。

(4)监测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3.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及易于消化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供给身体足够的水分及热量,同时刺激肠蠕动,以减轻或避免便秘和肠胀气。

4.用药指导

(1)急性期可采用甲泼尼龙短程冲击疗法,应用此药物注意现用现配,并配合生理激素分泌特点,上午应用。在应用激素的同时注意补钙,避免发生股骨头坏死。

(2)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前查肝炎系列、梅毒和艾滋病。此外,此药物价格较高,应用前应取得家属的知情同意。

(3)讲解皮质甾体激素类药物应用的必要性,此类药物所需治疗时间相对较长,需逐渐减量。

5.循证护理

急性脊髓炎起病急,大部分疾病发展快,造成机体不同程度的功能损害,同时也会引起患者的心理变化,因此给予患者进行整体的护理是必要的。整体护理既能保证患者的正常治疗,机体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又可保证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并配合治疗,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整体护理能够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但患者较为重视的还是受损功能能否恢复,以及恢复的程度,因此急性脊髓炎,患者的康复训练格外重要。通过随机分组进行的对照试验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以应鼓励及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