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现状

一、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现状

社会资本积极响应政府的倡议和号召,投资养老服务业,尤其是在政府土地、金融、税收及财政补贴的引导下,社会资本前赴后继试水养老服务,由开始的中小企业投资小项目,逐渐到传统制造业、服务业投资大、中型项目,再到现在国有企业、房地产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全方位介入健康养老产业。投资类型也是形形色色、各式各样,有投资城区小微养老机构的,也有投资大型健康旅居社区的;有投资养老服务培训的,也有投资老年福祉器具产品的;有投资“互联网+养老”的,也有投资远程医疗及健康管理平台的。社会资本不仅投资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并且重视教育培训、产业产品、家庭服务及标准研制等。

2014年某省统计养老服务组织类型时,全省工商登记的养老企业仅有7家,经过5年的发展,仅2017年一年冠省名登记的养老企业已达600多家。截至2017年11月,该省41家养老企业获得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统计显示,社会力量运营管理的公办养老机构已占50%以上,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成效明显。

(一)社会资本成为养老服务投资主体

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成为养老服务发展的动力,投资养老机构是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首选。投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新建养老机构。房地产公司、国有企业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投资新建养老机构。

二是把老旧厂房、物业、房屋改造成养老机构。有运营经验的养老企业在城市选择轻资产模式,把老旧厂房、物业在租赁后改造成养老机构。

三是公办民营方式。养老企业以托管政府的养老中心、敬老院、城市日间照料中心等方式介入养老服务。

国家养老机构业务管理系统统计数据显示,某省个人投资的养老机构达674个,占全省养老机构总数的27.5%,位列投资主体第二位,仅次于乡镇政府投资。若把社会力量统计在内,单位和社会组织、村委会、居委会及个人投资的养老机构达917个,占全省养老机构总数37.4%。可见,养老机构在投资数量、投资类型、投资金额等方面都呈现出较快发展趋势。

(二)公建民营对社会资本最具吸引力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成为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竞争重点。养老机构投资大、收益低、成本回收周期较长。某省国家开发银行2015—2017年贷款资助了29个医养结合项目,新建医养结合机构每张床位的成本达30万元,按照现阶段养老床位收费标准,新建医疗与养老结合机构投资回收周期为10~15年。这么大的投资、这么长的回报周期,对社会力量投资新建养老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社会资本聚力于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政府投资了大量养老设施,收住了困难老人,但由于缺少管理经费,服务长期在低层次上循环。社会资本托管政府养老服务设施后,注入了新的经营理念,提高了管理运营能力。目前,一些较早实施公建民营的养老企业都成了标杆,企业在完成政府委派的兜底任务的基础上,还拓展了服务对象,创新了养老机构管理模式。

公办民营为什么是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首选?首先,政府投资养老服务设施具备很大优势,社会资本托管养老设施投资少、成效快,这些养老设施的社会关注度高,多数为养老服务示范机构。其次,机构职能特殊、影响力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收养政府兜底的困难老人,养老设施发挥着政府养老服务的兜底作用,为辖区的困难老人服务。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医养结合的深入和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政府的养老服务设施要提升改造、转型升级,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担负着养老服务示范、辐射的责任。这些成为吸引社会资本的动力。

(三)社会资本投资城区嵌入式养老设施

自2015年以来,社会资本把投资的重点放到了社区养老服务,加快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布局,有的房地产公司借鉴日本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设施的模式,布局社区微型养老机构。有的家政服务企业、物业公司转型,直接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服务,这改变了以往在城市周边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的做法。这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大变化,也成为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主要因素。既然投资新建养老机构成本高、周期长、弊端多,那么轻资产运营就成为社会资本的首选。社会资本必须寻找其生存发展之道,只有社会资本投资赢利,才能成为发展养老服务的中坚力量,不能寄希望于政府把大量资本投向社区养老设施。政府如果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将养老设施改造后交由社会资本管理运营,就能形成融社会性、福利性、市场性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

(四)管理团队能力决定社会资本效益

养老服务业经过5年的快速发展,社会资本的盈利模式基本形成,赢得养老服务市场的不是投资规模,也不是养老机构规模,更不是服务对象和收费标准,而是养老企业管理团队的素质和能力。许多养老企业投资人和职业经理人认识到了团队能力与企业前景有着密切关系。一家早期进入社区居家养老领域的养老服务公司于2013年开始在省城布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两年内建成了7个日间照料中心,发展速度很快。由于企业对日间照料中心的功能、盈利模式、管理模式认识浅,扶持政策模糊,再加上管理团队的核心成员不稳定,频繁更换管理人员,三年换了三茬管理人员,最后投资人亲自管理,也没能挽救企业。原本一个很好的养老企业,因为管理团队不稳定、发展方向不明确,致使企业早早退出了养老市场。因此,管理人才流失与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养老企业的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对策措施、寻找解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养老投资依赖政府的现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养老服务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实现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市场化与社会化。为此,需要解决6个问题:

一是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在养老服务业中的关系,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养老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完善老年人保障体系。

二是解决优惠政策落实难的问题。一家被市政府列入千亿发展规模的养老企业,2013年开始涉足养老服务业,2017年底,该企业在省内布局了15个嵌入式中、小型养老机构,投资达数千万元。截至2018年初,这家进入养老市场近5年的企业,没有一个项目拿到过政府专项资助资金。同时,养老服务专项资助资金,有不少长年“趴”在财政账上。还有一个土地优惠政策难落地的案例。东部一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养老服务用地优惠政策,每年省级土地管理部门都下达养老服务用地专项指标,按照老年人口增长数量及床位建设目标下达用地计划。2017年10月,在该省会城市养老服务设施规划论证会上,市规划委员会成员指出养老服务专项用地指标落地难,自2014年养老服务用地优惠政策出台后,到2017年10月,全市没有一家养老机构享受到土地优惠政策。

三是社会资本身份不平等。社会资本多通过工商企业进入养老产业,尤其是投资较大的社会资本,因涉及投资产权和资产属性等原因,大多数登记了工商企业。目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以社会组织为主体,工商类养老企业不能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资本遇到了不平等政策。有些地方直接排斥养老企业购买服务资格,在养老服务设施委托社会运营、公办民营的招标文件中,要求托管运营主体必须是社会组织,工商类养老企业不能平等参与竞争。这些政策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社会资本投资政策环境亟待改善。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除了遇到地位模糊、政策落地难、待遇不平等问题外,投资环境也是一个难题。按照国外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养老服务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甚至可以抵扣企业所得税,在这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养老金融产业法规政策滞后,缺少系统的产业金融扶持政策,养老金融产品、种类缺乏,银行、证券、期货、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行业支持力度不够,养老企业缺少金融支持,很难发展壮大。

五是处理好社会资本盈利与非营利之间关系。社会资本的基本属性是逐利,没有利益就留不住资本。现阶段靠政府解决不了庞大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靠社会捐赠、公益、宗教慈善同样也解决不了,养老必须靠社会化、市场化体制机制。所以,应该将营利服务与非营利服务区分开,明确哪些养老服务交给市场,哪些养老服务由政府负责兜底。明确政府养老设施的功能,切实发挥兜底保障作用,只有政府的养老设施管理规范了,社会资本才会有市场和活力。实践证明,养老服务业好的地区都是政府规范了公办养老设施管理办法,把养老市场交给了社会资本。

六是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素质偏低。企业管理团队的能力直接影响社会资本生存,前面举过相关案例。一是要下功夫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培训、提高技能、增强责任,千方百计地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思想认识、文化水平、技术能力。二是从政策上解决养老服务人员待遇低的问题。要提高服务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专业人才投身养老服务,彻底改变养老队伍素质偏低的局面,逐步打造高素质的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