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老服务数字统计看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二、从养老服务数字统计看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一)养老服务统计缺标准、少规范

根据这次调查统计的结果,对比“2013年第四季度养老服务发展检测指标”及《全国养老机构基本信息数据库》统计报表,我省养老服务调查统计缺少规范标准、缺乏统计依据。各类调查统计的统计科目、统计类别不统一、不规范,调查统计的随意性造成了数据的不确定、不稳定,失去了调查统计的意义,给政府决策带来了困难。

例如:本次统计运营的养老机构为2 264家、“2013年四季度养老服务发展检测指标”为2 826家、“全国养老机构基本信息数据库”为2 378家,养老机构床位分别是31万张、39万张、23万张,入住老人分别为19万人、24万人、16万人,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分别为19张、24张、14张。

(二)理顺政府与市场养老服务职责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无论养老机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还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投资和管理,以及农村幸福院投资建设与运营,这些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多以政府投资为主,市场作用不明显,社会化参入程度不高。全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管理的行政色彩较浓,主观性、随意性较强,政府与市场行业中的权限不清、角色不明,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以本次调查统计为例:2 264家运营养老机构中,事业登记651家占28.8%,政府投资1 489家占65.8%,土地划拨750家占33.1%,事业编制3 337人占11.1%。政府行政职能覆盖了养老服务各个领域,束缚了养老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三)养老服务“招人难、留人更难”的瓶颈难以突破

调查统计的运营养老机构从业人员为30 243人,按照护养人员1∶6的比例提供服务。可以看出,我省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缺口巨大,养老服务业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从业人员,但人才服务的政策措施缺失。培育和建设养老服务队伍的困难,除了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不高、社会地位底等因素,主要原因是政府没有把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首要位置,养老服务人才覆盖服务全行业,需要跨行业、全职称、多门类的专业技术人才,养老服务人才的职称、待遇、地位等政策顶层设计缺失,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难以破解。

(四)机构养老结构不合理,养老服务改革阻力重重

政府投资养老机构效率低,养老机构功能缺失或偏离。政府集中资金投资建设了高档、大型养老机构,这些机构为自理老人服务,入住的多是些公职人员或私营业主,这些养老机构偏离了政府保基本的方向。

根据调查统计,全省运营和在建的500张床位以上养老机构为50多家,多为政府投资建设,其中1 000张床以上的有十几家,最多的高达6 500张。“高、大、全”不仅给养老机构运营管理带来了困难,也为行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土地划拨、财政补贴、管理机制的不平等政策,偏离了市场配置养老服务资源的方向,制约了平等、公开、竞争有序市场机制的建立。

加快政府投资建设的市县级福利中心市场化,乡镇敬老院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管理方式,是养老服务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建立公平、有序市场竞争机制的要求,更是转变政府职能职责所在。

(五)养老服务业投入产出比例失衡,亟待完善行业扶持政策

调查统计的从业人员收入、机构建设成本、服务群体数量,给我们制定养老服务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行业人员收入看,济南、青岛、泰安、菏泽四市社会办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分别为2 466元、3 108元、1 908元、1 929元,社会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月工资分别为1 890元、2 578元、1 262元、1 563元。除了青岛收入稍高外,其他三市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工资略稍高于当地企业最低工资线。养老行业责任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岗位风险高等特点,给从业人员带来了沉重压力。从机构建设成本看,在建的427家养老机构中,总投资147亿元,每个床位建设成本约9.8万元。调查统计的济南、青岛、泰安、菏泽四市不能自理老人收费分别为2 127元、2 203元、1 507元、1 626元计算,不考虑其他成本且床位常年利用,需要47个月、45个月、65个月、61个月收回投资成本。

如果考虑人力资源、管理服务、银行利息、床位利用率等因素,收回投资成本的周期为15年左右。从服务群体数量看,在建养老机构投资147亿元,建设机构养老14万张床位;投资16.9亿元建设的1 605个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覆盖群体为25万人;投资28亿元建设的3 333个农村幸福院,服务覆盖群体为35万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巨大而覆盖群体有限,投入与产出不能以经济数据衡量,养老服务福利性、公益性的特点鲜明突出。因此,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社会力量的主体地位,必须以市场的理念,大力培育养老服务的市场性、经济性,制定和完善政府购买服务、规划、土地、税收、财政、金融、投资、人才、就业、价格等方面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