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养老模式

四、中国典型养老模式

1.我国主要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

2.居家养老模式。(1)居家养老模式主要内容。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并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方式。居家养老是把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结合起来的一种养老模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方式。(2)居家养老群体数量规模。中国老年人主要收入来自退休金与养老金,家庭照顾超过40%。未来几年,90%的居家养老将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3)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趋势。家庭养老在新形势下的脆弱性显示出其历史的局限性。现代社会的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负担加重,致使家庭养老的人力成本剧增,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赡养者疲惫不堪;加上“421型”家庭增多、空巢家庭等问题的出现,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养老方式必将随家庭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向社会养老过渡。

3.社区养老模式。(1)社区养老主要内容。社区养老模式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2)社区养老群体数量规模。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加托老设施网点,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未来几年,7%的老年人将通过社区机构照料实现社区养老。(3)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趋势。分析认为,这一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于,在老年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分担,对制度进行科学的分层与配套设计,充分利用覆盖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有利条件,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完善技术手段,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4.机构养老模式。(1)机构养老主要内容。机构养老服务以设施建设为重点,通过设施建设,实现其基本养老服务功能。(2)机构养老群体数量规模。在未来五年,我国将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按3%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来计算,到2025年底,全国养老床位应达到900万张以上,是2012年的2.3倍,养老机构也将增加到48 000个。(3)机构养老服务困境。机构养老服务面临盈利问题。比如旅游景区中的高端养老服务项目,由于当前老年人总体收入不高,积蓄不多,加上老年人对物业持有意愿不如年轻人强烈,不愿意花过多资金购买高价产权产品;另外,异地养老还存在着安全和医疗的风险性,因此营利模式是景区养老服务项目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5.互联网思维下的新模式。(1)用户思维。养老产业的用户思维,就是一切考虑都要以广大老龄群体的需求为根本,让老人自己参与到养老产业建设之中。(2)简约思维。养老产业的简约思维,就是要设计出简单易用又美观大方的产品,让老龄群体在使用过程中能享受产品、服务带来的美好体验。(3)极致思维。养老产业的极致思维,就是用极致的适老产品和服务给老龄群体以极致的参与和体验,让他们为之兴奋、惊喜。(4)流量思维。养老产业的流量思维,是基于老龄群体需求,开发出简约和极致的产品或服务,快速推向市场并免费让老龄用户使用和体验,然后不断更新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老人形成不断上升的流量,最后伺机在其他方面寻找盈利点或主动创造收费渠道。

互联网思维下养老产业新模式。(1)用户定位。老龄群体有很多种类,为了最大化应用互联网思维,假定我们开始只关注“活力老人”这个群体,希望他们在60岁以上身心健康,对未来生活充满活力和正能量没有不良嗜好,有一定积蓄。(2)组织形式。平台模式是最能集中体现互联网思维的组织形式,养老平台的核心群体是老人,同时还有围绕老人群体而存在的其他群体,如老人子女、医疗服务机构、商业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老人活动中介服务机构、老人用品供应商等,以及可能由其他群体延伸出的关联群体。(3)商业模式。养老平台商业模式的基础是平台上核心用户(老人)的数量(流量)。有了一定的流量平台上才会有其他群体进入,从而吸引更多老人,产生更多的平台流量。

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