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一、养老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养老服务业是一个新兴行业,从概念提出至今仅有六七年时间。目前,我们在没有建立养老服务业体系,也没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情况下,提出建立现代养老服务业,这是养老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必须先弄清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养老服务业的提出及发展状况。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养老服务业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由此开始社会资本布局养老领域,“国字号”开始进入养老服务业自由竞争市场。以2013年国家提出发展养老服务业为标志,开启了养老服务业发展新纪元。

另外,业界把2015年称为开启养老服务业大数据的元年,到2017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41亿人,占总人口17.3%。其中,当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 000万人。我国自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这18年间,老年人口净增1.1亿。未来30年,老龄人口比重将加速上升,据测算,我国60岁以上人口2055年左右达到最高峰,预计约5.07亿人,差不多是2015年的2.5倍,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38.53%,老龄化问题将在未来几十年快速激化,2055年后,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趋于基本稳定状态。

预计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在2055年前后趋向最高峰

(一)养老服务提供情况

经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加速发展,截至2017年9月,我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已达4.8万余家,养老床位近700万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达到1.25万余家,同比增长7.8%;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互助型养老设施分别达到3.8万家和7.8万家。

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增长统计

(二)投资养老设施建设

近几年,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表现在优惠政策密集出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投资力度不断增强、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等方面;同时也存在着政策碎片化、床位闲置与床位不足并存、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人才队伍匮乏、企业盈利困难等问题。政府从制定“十二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开始,就把财力和精力投向了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直到“十三五”期间,“养老服务业”仍然停留在养老设施建设与运营上。2012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共有4.43万家,比上年增加3 436家;床位416.5万张,比上年增长12.8%(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1.5张,比上年增长7.5%);年末收养老年人293.6万人,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共有19.8万张。2016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共有14万家,比上年增长20.7%,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2.9万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5万家,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7.6万家;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30.2万张,比上年增长8.6%(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6张,比上年增长4.3%),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322.9万张。

全国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床位

上面的图表是“十二五”以来全国养老服务留宿床位变化情况。由此可见,投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已成为政府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内容。一直以来形成的以养老机构床位总数、床位增减、收住老人数及增长量来衡量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情况,缺乏养老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

(三)设施配置与服务错位

虽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已成为政府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要手段,但从实际来看,养老机构的床位利用率并不乐观,养老资源出现一定程度的错配。从民政部统计数据来看,农村和城市的养老机构的床位利用率在2011年后在波动中出现下降。农村养老机构的床位利用率从2011年的79.5%下降至2015年的65%,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利用率由2011年的61.5%下降至2015年的51.2%。农村敬老院床位入住率高于城市,是因为政府强调集中收养农村五保老人,把那些能够自理的老人收进敬老院,但敬老院没有照料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能力,需要提供照料服务的老人得不到服务,从而出现了农村集中供养错位的现象。城乡养老床位空置率较高,一方面是因为新建养老机构增长迅速,造成床位利用率降低,为日后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提供了缓冲空间;另一方面,不少养老机构人满为患,老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照护,养老资源错配较为严重。

城市和农村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

(四)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政府及社会力量重点投向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城市周边大型养老设施、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而投资建设城市市区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机构较少,这是导致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经营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滞后。政府没有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因此,在城市房地产价格高、土地出让金高等影响下,城区很难再新建设养老机构,城市周边成为养老机构建设的首选。其次,城区老旧房屋改造难。受养老机构许可条件制约,城区老旧房屋改造成养老服务机构,遇到了规划、房屋建设手续、消防改造、环境评估等一系列问题。所以,2013年实施《养老机构许可管理办法》后,城区原有、新改造养老机构基本拿不到合法手续。另外,投资成本较高。据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分行对2015—2017年投资新建医养结合机构测算,床位建设成本逐年增高,老旧房屋改造成本逐年增加。据专业机构调查统计,北京、济南、青岛城区改造养老机构投资与经营,投资回收的周期分别为10~12年、8~10年、6~8年。如果加上养老项目功能适用性、资金财务成本、运营团队能力等因素,城区老旧房屋养老设施具有投资周期长、运营复杂、资金收益低等特点。城区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机构普遍被老人接受和认可,老人入住此类养老机构,生活环境改变不大,离家较近,因此需求较大。

解决这种供需矛盾,需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首先,政府无偿或低偿提供老城区养老服务设施。普通老人养老服务设施由政府提供,这既是国外成熟养老服务的经验,也是解决城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方向;高端老人养老设施由市场解决,这样满足了老人差异化需求。其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机构。在城区养老服务短缺,靠政府养老设施不能解决老人需求的情况下,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改造城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机构,以房屋补贴、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及服务人员补助等方式,降低城区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机构投资运营费用,满足城区老人就近养老的愿望。三是推进城市建设由青年舒适型向老年友好型转变。过去20年城市化建设主要是满足居住需求,尤其是青年人舒适性需求,城市建设功能及配套设施忽视了老年人需求。随着老龄社会的不断加深,城市建设及配套服务也应随之发生变化,要向建设老年友好城市方向发展。

(五)产业统计体系滞后

从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开展养老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通知》(民发〔2014〕251号)中可以看出,统计指标分为一、二、三级,养老服务体系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为一级指标。以一类养老机构指标为例,机构养老二级指标分为:养老机构数、床位总数、收养老年人数、就业人数、机构建筑面积等。三级指标:按城乡分为城市、农村;按性质分为优抚对象、困难老人、自费老人;按类型分为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按登记机关分为企业、事业、民非。我们需要养老机构经济统计指标,尤其是衡量老年人服务时效的日月年费用、从业人员收入、养老机构投资利润率等统计指标,在统计指标体系里基本没有。养老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衡量产能效益,体现养老服务业发展快慢,是养老服务业的基础标准规范,也是养老服务业政策体系基本组成内容,必须尽快建立养老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