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对外交流合作的意义

一、养老服务对外交流合作的意义

(一)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需要

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应对老龄社会的政策法规,是养老服务业对外合作的首要任务。从国家层面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应把学习借鉴国外养老服务政策法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最大成果是经济飞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腾飞的主要因素是借鉴国外的政策法规,无论是东亚四小龙模式,还是日本战后崛起的经验,或是欧美先进的经济架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40年来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是优势的体制及组织架构,使我们在短短40年实现了超越、走向了强大。各级党委组织部门选派优秀青年干部赴世界各国学习深造是一条非常成功的经验。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通过学习世界各地发展经验,开拓了国际视野,提升了发展区域经济的能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得益于区域经济竞争,在竞争中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发展模式,为区域经济由大到强奠定了基础。目前着力打造的“三大经济湾区”粤港澳、杭州湾、渤海湾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引擎。2015—2017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县级负责人国际能力重大工程,将养老服务业纳入其中,三年来,先后派出50多名县(市、区)领导赴欧美、澳洲学习养老服务的经验,为山东省县域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活力。济南、青岛市引进国外养老模式及企业,加快了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

(二)发展养老服务模式的需要

养老服务对外合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借鉴国外发展模式。养老服务模式是现阶段困扰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的共性问题,包括管理模式、盈利模式、政企关系、收益与公益等。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有成熟的经验,如日本的长期照护保险、美国的社会护理保险、英国的社区康复护理、加拿大多层次老年社会保障及德国养老市场体制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由于我国老年人口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养老措施都解决不了中国的养老问题,但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应对老龄社会的经验,一定会对我们解决老龄问题有所启发。借他山之石,解自己之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策略。这方面各地已经有了成功经验,如法国欧葆庭投资南京高端医养机构,引入先进管理模式,解决高端群体养老困难。日本医疗集团把成熟的社区养老植入社会康复护理服务,先后在多个地区和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上海市探索建立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从需求评估到服务模式,是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改造与实践。这些企业或组织已经成功解决了盈利与非营利间的关系,在实践中收获了较好的效果。

(三)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各级政府和养老企业都把人才队伍建设当成短板,并制定了优惠政策及改进措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对外交流合作,是完善养老服务制度、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应对老龄社会的有效途径。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迈过三道门槛,即法规建设、支付能力、服务队伍,其中,制度与经济问题都能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得以解决,唯独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健全制度及增强支付能力是养老服务的基础,最终还要有人为老人服务。目前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是服务人员技能不高、效率低下,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养老人才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大于其他项目对外合作。例如,社会资本投资的养老机构,由于服务能力弱、服务水平不高,致使养老机构入住率低、投资回报周期长。提高服务技能,增强养老机构盈利能力,要从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入手,而加快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必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四)建立老龄金融体系的需要

我们跟国外老龄金融的差距是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不足造成的。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弥补,争取三个支柱平衡发展。在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人口老龄金融体系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包括增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品种,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信托、债券金融产品,尤其是城市的以房养老产品,农村的以地养老产品。老年金融产品的创新,完全可以借鉴东南亚各国、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从本质上讲,我国养老基本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立与老龄人口相适应的老龄金融体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建立与经济相适应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又要创新模式制度,通过学习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社会保障及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老龄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