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借鉴境外养老服务模式

二、学习借鉴境外养老服务模式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是基本服务制度。青岛市自2012年7月率先实施职工医疗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其他省市纷纷效仿,目前也呈现出多种发展方式。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尽管国内不同专家提出了许多建议,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从顶层上我们仍然缺乏清晰的框架设计。为此,建立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优势与不足。日本长期照护保险基金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实践与改革,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成为重要的老年保障制度。主要特点是全面覆盖,彰显了公平公正;基金以政府补贴为主,个人缴纳为辅;精准照料服务建立在系统全面需求评估之上。其问题是财政压力增大,政府补贴率不断下调;实施长期照护,老年人口增加,高龄老人引发的社会问题增多。美国长期保险制度。美国实行的是完全市场化照护保险体制,由保险公司采用商业保险模式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公平、公正、公开,避免了新的社会问题;保险基金跟财政负担没有关联。缺点是参与市场化长期护理保险公司缺少积极性,开展长期照护保险的公司越来越少;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效果不理想,老人对该制度认可度降低。美国自20世纪实施长期护理保险,但并没有发挥核心照护作用,许多老人仍然没有长期照护保险。

(二)医疗与养老相结合

翻阅世界各国医疗、养老制度发现,我国是首个提出医疗与养老结合的国家。因为各国的医疗与养老从未分离。如日本、新加坡不提倡医疗与养老结合,英国、法国西欧各国也不强调医疗与养老结合,是因为他们没有把二者分开。境外的养老保障制度是将政府兜底政策融入老年保障体系中,没有单设困难老人养老保障服务。学习借鉴境外医养结合的做法,更多应该是学习医疗与养老融合、融入、融通经验。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把养老、医疗分别置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才出现了医疗与养老结合的提法。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讲,医疗与养老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医疗与养老前端政策相对独立,而后端服务应该统一。近几年,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政府、企业对医疗与养老结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要做好医疗与养老结合,必须把前端政策分开。医保基金与养老补贴性质不同,支付渠道不同,服务功能不同,只有区分前端政策差异,才能做好后端的有机结合。医养结合是服务的结合,是服务项目的融合,是医保基金支付的整合,离开了差别盲目讲结合,会混淆两个不同领域的政策,导致结合不深入或盲目乱结合的现象。

(三)养老服务培训合作

养老服务对外交流合作方式分为政府间的政策交流学习和社会团体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等。我们目前“走出去、引进来”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涉及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对外交流合作的主要任务:政策、法规之间的学习借鉴与沟通交流;产业企业、项目投融资合作;人才培训合作与引智。养老服务对外交流合作,人才培训及引入管理团队最受欢迎,成效最好。县市长参加国际能力提升培训工程,能拓宽县市长养老服务国际视野,培育其驾驭县域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能力。养老服务政府管理人员境外培训,可以对接境外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产业,不仅能提高行业决策水平,还可以学习借鉴境外产业发展模式。行业协会、企业赴境外培训学习,可以促进行业协会与产业项目的对接合作。

(四)政府与市场定位

目前,养老服务业的政府、市场责任不明确,解决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需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通过“走出去”参观考察、交流学习,学习国外政府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刻领会和感受政府应当是产业规划者、政策贯彻落实的推动者、困难问题的化解者、行业发展的监督管理者。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作用,政府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们的政府要改变在规划、管理、监督、决策时角色混乱的现象。政府包揽投资建设与管理运营,财政投资与管理运营混在一起;审批与监管错位,重视许可审批,忽视过程监督;纠偏纠错能力薄弱,护理技能、消防监管、食药监督手段落后;产业政策与现实需求脱离,国家省部委政策不符合实际;管理体制、机关作风与行业发展不相符……这些困难和问题是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业独具的特征。在“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程中,要切中利弊要害,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正问题,提升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