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养老现状

一、农村养老现状

了解农村养老现状,是解决农村养老的基础。城市养老与农村养老有着巨大不同和差异,因此,应该正确系统地认识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目前,农村养老服务的现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传统养老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传统养老思想观念首先表现在“养儿防老”这一观念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理念,认为老人应该由子女养老尽孝。在该思想的影响下,很多老人都依靠子女尤其是儿子、儿媳进行家庭照顾,晚年生活质量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子女是否孝顺。如果子女将老人送去机构养老则被视为“不孝”。

二是小农经济影响深远。我国农村几千年以来都是小农经济,农村社会经济以户为基本单位,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经济主要依靠自己自足,这导致农民购买商品服务的意识薄弱,并且由于经济水平原因,服务购买能力相对低下,这就导致养老作为一项服务产品,在农村难于被购买。随着20世纪7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政策的改革带动了多种经济发展,40年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的村镇,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生活方式与城市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基层政府十分重视民生工程,农村养老有了质的变化,出现了向社会化养老转变的趋势。近几年农村也不乏成功的社会化养老案例,龙口市南山集团1997年建成了南山老年公寓,为本村60岁以上老人免费服务,2000年,香港社会福利署一行考察参观该老年公寓时,香港工作人员感慨地说:“南山老年公寓的服务理念和规划设计在全亚洲都是一流的。”近年来许多村民委员会把做好养老工作作为民生工程,集中财力、人力、物力打造不同类型的养老院,如崂山区王哥庄村、昌邑市辛置二村、邹平县西王村等一大批村居委会,投资建设了集体属性的养老院,无偿或低偿为本村老人提供服务。我们看到那些经济先富裕起来的农村都在寻找农村养老的路子,努力改变延续了几千年的农村养老模式。农村社会化养老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

三是农村养老政策严重滞后,政策落地困难。查阅自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后的政策,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层面涉及鼓励农村养老的政策基本是空白。在政策落实层面,养老服务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体系建设在农村难以实现。首先,以居家为基础,在农村怎么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成为一个问题。农村劳动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缺乏为农村老人服务的人力资源,再加上目前的经济条件及制度限制,无法实现上门服务。其次,农村社区养老方面,从2014年起在农村探索幸福院建设,截至2017年底已投入使用的农村幸福院有8 000多家,计划到2020年农村幸福院覆盖全省50%的农村中心社区。大多幸福院基本上都没完成幸福院建设的使命,大部分成了基层社区的形象工程。另外,再看机构养老方面,在目前养老服务体系设计中,并未从政策应用以及历史原因角度充分考量农村养老机构的设立、管理以及监督。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都将养老机构消防要求纳入前置设置条件。农村是集体用地,没有国有土地的建设规划,而消防从设计到实施,都是建立在土地规划的基础上。因此,目前的农村养老体系并没有解决农村机构养老的办法。大量镇敬老院办不了消防手续,并不仅仅是由于先建后批造成的,而是由于农村土地没有规划。所以,农村养老机构建设要立足农村实际,其规划标准都应该有别于城市。还有就是目前出台的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只是解决了政府兜底的五保对象和低保群体,建立了照护补贴、服务补贴的残疾人补贴,而农村大量失能、失智老人没有得到相应的优惠政策。农村幸福院设立的本义是为留守老人提供一个午饭和休息的地方,并没有满足农村最需要照料的失能失智老人的需求。

四是农村特殊困难老人养老保障难度大。农村养老政策的缺失加剧了农村失能、失智困难老人的生存难度。一些贫困的农村,谈起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服务,从村委到乡镇都一筹莫展。靠农村现有的条件,失能、失智老人的问题无法解决,农村又不能建设大量养老机构,怎样才能解决这些老人的照料服务问题,应该成为全社会的焦点。解决农村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生存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养老问题,这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五是计划生育对农村养老的影响。自20世纪70年代起推行计划生育,到2015年开始实施生二孩政策有研究机构统计,全国少生了近5亿人。计划生育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有多种,就老龄社会而言,主要是人口抚养比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这一点在农村体现得十分明显。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农村青年人口锐减,再加上城镇化进程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城镇工作生活,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目前政策只是去供养五保户老人,而对大量留守老人的照顾十分欠缺。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养老困境更为凸显。有文章这样描述中国农村养老现状:“村子里六七十岁老人,很少坐在家里享福,只要最后有一点力气,都要坚持劳作,认为白日闲过,就是一种罪过。”“村子里的庄稼,也就是这些老人们种出来的,单独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种上二十斤玉米种的玉米,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这些老人“大都也是劳动到最后,也就撒手西去;长期卧床的,少有,大概对于勤劳的人们来说,不能劳动了,也就自认为走到了头,甚至对住医院都持排斥的态度,认为是浪费了钱;更有少数老人,因为没有子女照顾,或者照顾质量太差,干脆自我做了了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