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机构养老

二、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包括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临终关怀医院等)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是正规的养老机构,其日常管理均要严格。

以山东省为例: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各类养老机构3 064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有900多家,这些养老机构可以分为三类:国家创办的国营养老机构,乡镇、社区、村、街道办的集体所有养老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所创办的民办养老机构。在这些机构中,进入公立养老院的难度众所周知,济南市社会福利院、青岛市社会福利院、青岛福彩养老院、淄博市社会福利中心、烟台市社会福利中心以及一大批县级福利中心入住率常年为100%,尤其是青岛福彩养老院、烟台市社会福利中心存在排队等候入住的情况。而民办养老院床位已有20多万张,平均入住率却不到50%。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更多老人出于对“国字头”的传统信任感倾向于公办养老院,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管理水平也很高。

(一)案例

1.烟台市社会福利中心。

烟台市社会福利中心由烟台市政府投资兴建,是目前我省运营最早、规模较大的集养护、托管、娱乐、康复和医疗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主要包括公寓和康复中心两部分,康复中心内设老年大学、怀旧馆、寿星网吧、图书室、歌舞厅、音乐茶座、商场等,中心每天还都为老人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2.济南曜阳国际老年公寓。

位于济南市槐荫区南辛庄街68号,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和北京懿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举办公寓占地面积1 348.08平方米,建筑面积5 600平方米,拥有床位120张,于2014年3月22日开业。

以收养失能、失智老人为主要对象,采取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引进美国、瑞典等世界一流品牌的养老护理专业设备,提供个人生活照料、老年康复护理、心理精神支持、协助医疗护理、陪同就医等服务。

目前,累计投资2 000余万元,入住老人38名,其中失能、失智老人超过30名。工作人员34名,医护人员19名,管理人员5名,后勤人员8名,其他人员2名。

公寓特色:国际标准的设施设备,医养结合模式,配备专职医生、护士,距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仅数百米;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应急时专车接送就诊;专业管理团队,公寓医疗、护理人员均具有医学背景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公寓与幼儿园共同创办,老幼结合,丰富、愉悦老人生活。

(二)盈亏现状分析

有调研资料表明,投资主体、保障定位、服务项目、选址分布、经营规模、创办时机、管理理念等因素均会影响盈亏状况。

定位高收入保障对象的比定位中低收入保障对象的养老服务机构效益更优;主要服务高龄、生活难以自理者的康复医疗项目比主要服务较年轻健康者的生活基本项目更能营利;选择在交通便利、人气旺盛、公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地方比边远乡村、人员稀少、基础设施缺乏、嘈杂喧闹地址的养老服务机构效益更优;床位较多、面积较大、投资较多的大规模养老服务机构比小规模养老服务机构效益更优;创办期较长、市场经验较丰富、顾客资源较稳定的养老服务机构比创办期短、缺乏经验、服务资源流动性大的养老服务机构效益要好;边干边学、人性化、规范化公司式管理的养老服务机构比盲目上马、文本化、混乱化家族式管理的养老服务机构效益更优。由于真正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养老服务产业化试行时间还不久,从大部分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情况看,他们在短期内基本为保本微利经营。

(三)盈亏原因分析

具体而言,制约养老服务机构盈利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产业化意识不强。以往的养老服务主要以国有福利性养老机构对五保户的养老方式和居家养老为主,对于集体养老及机构运营方面缺少适应市场化运作的实践经验总结。

2.目标市场定位不准确。养老服务产业的服务群体比较特殊,统称“银发人群”,但在具体创办养老服务机构时,不能过于笼统,要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收入、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结构、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入住原因、不同服务需求等方面对于老年人的影响,在对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充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身最有优势的资源和最有把握的方向确定细分目标市场。一旦在某方面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则可以继续扩大规模或扩大范围,尽量提高该目标市场的占有率。

3.规模效益不明显。民政部的资料显示,养老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平均每张床位在几万至十万元,由此可见,要扩大规模,首先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在保证入住者的居住条件不恶化的情况下,如果适当扩大规模并达到一定的入住率,则可以降低人均基础设施使用成本,并形成聚集效应,增进对外辐射功能,减少对外宣传等的分摊成本;在规模过小、分布零散的养老机构中,伙食标准与住宿条件已相当艰苦,在成本无法再降的情况下,若提高收费水平又将降低入住率,人均成本升高,从而难以长期持续快速发展,所以要积极地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增加盈利的可能。

4.服务方式较单一。由于服务人员不专业,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估计不足,基本停留在对于生活可以自理者提供住宿、护理、饮食等服务,对于生活轻度不能自理者提供生活护理的服务,对于重度不能自理者提供康复服务的阶段。但服务水平较低,服务内容多为满足物质性需求,形成严重的结构雷同格局,最终出现一方面大量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的良好愿望难以实现,另一方面部分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资源闲置的错位现象,而且单一无特色的服务不能形成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源泉,对于收入增加形成瓶颈效应,极大制约了企业效益的提升。

5.风险评估不全面。养老服务产业本身有投资额大、回收期长、市场潜力大、不确定因素增加的特点,如果缺乏对养老事业的正确认识,忽略风险评价,往往会导致倒闭的不良后果。

(四)模式点评

机构养老曾被认为是现代化的社会养老模式,养老院有专职养护人员和配套的养老管理,专业水平比较高。但根据中国国情,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养老院、老年公寓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化养老模式的主要选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老人原来都有自己的住所和完善的生活设施,老人进到养老院以后,这些资源都将闲置,而养老院要重新占用土地资源和水电资源,造成浪费。

2.收费水平较高。养老院的收费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并非多数家庭能够承受得了,而且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养老院难以容纳的。

3.传统思想的阻力。最关键的是很多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院。老人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相对陌生的地方,和原来并不熟的人朝夕相处,这将增加他们的失落感。许多养老院里都是能活动的老人与患病的、卧床的、痴呆的老人混居,有时一进养老院就闻到一股浓浓的异味,让人产生一种压抑感。老人进到养老院,对于子女来说可能是一种解脱,但对老人来讲,往往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因此,机构养老虽然成为我国重要的养老手段之一,但不能满足需求各异的老年人群的需要。